◎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现代史的第一部分试题
  • 多年来东莞曾创造了无数的经济奇迹,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取得这一成就的深层历史原因是
    [     ]
    A.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B.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经济效益
    C.东莞市政府重视自主创新能力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保驾护航
  •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①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②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③共同点就是指双方如何处理台湾问题④新的开始指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功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是从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     ]
    A.阶级斗争 一国两制 无私奉献
    B.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 经济特区
    C.市场经济 勤俭节约 休闲娱乐
    D.和谐文明 注重环保 小康社会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自然灾害的影响
  •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     ]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 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 
    [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主要基于
    [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现代史的第二部分试题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次会议应该是
    [     ]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 下图为漫画《梅开三度》,该漫画最能反映
    [     ]
    A.亚太地区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B.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撼动了两极格局
    C.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D.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完全取代意识形态
  •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下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     ]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 “人民的解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基本主题之一,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一主题的有
    ①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 ②国内各民族平等,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④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浓缩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②匾额上字为“万世师表”


    [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 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     ]
    A. 社会制度不同
    B. 拥有的自治权不同
    C. 经济政策不同
    D. 外交权利不同
  • 2009年春天的伦敦,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开始于 
    [     ]
    A.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现代化漩涡
    B.中华民国成立,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命运第一次转折
    C.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现代史的第三部分试题
  •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8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我国现在也已经相当接近这一水平,其原因在于 
    [     ]

    A.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农业劳动力进入其他产业
    B.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比例相应不断增加
    C.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工业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D.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工业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

  •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百家争鸣”的局面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再次提倡“百家争鸣”,旨在 
    [     ]
    A.促进政治民主化
    B.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D.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
  • 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
    [     ]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最能代表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第一台每秒运行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D.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 下图所示重大新闻事件,日本多数民众的反应最有可能是
    [     ]
    A.反对中美关系的缓和
    B.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C.呼吁致府改善中日关系
    D.支持政府既往对华政策
  • 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人民网《全球工业化模式》
    材料二: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总结英美工业化模式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我国1953年开始的工业化道路和材料一中的哪种模式类似?材料二图片说明我国工业化建设中的什么运动?如何评价这一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材料二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促使中国工业化道路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民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争取近代中国的民主自由作出了哪些贡献和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成就。20世纪90年代,中共完善民主制度的典型做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 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
    ( 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在封建时代他为何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一一《民报·发刊词》
     (2)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先后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重要论断,明确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犹如和煦的春风, 吹开了在中国上空飘浮着的“左”倾阴霾。
    ( 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材料三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