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②人口增长的压力   
    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D.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 假如你要拍一部有关唐朝历史的电影,下列哪个素材可以采用
    [     ]
    A.富商经营棉花挣了上百万的白银 
    B.市场上正在出售粉彩瓷
    C.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D.市场上交易使用的是纸币
  •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重要场所
  • 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
    A.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包括
    [     ]
    A.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C.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 有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对这段史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简单朴素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 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 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援助中国
  • 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     
    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    
    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最能反映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     ]
    A、

    B、

    C、

    D、
  •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     ]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
    [     ]
    A、土地革命

    B、人民公社好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 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     ] 
    A.深圳经济特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  
    D.上海浦东新区
  •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 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召开于1978年底
    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     ]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②④
  •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
  • 某男在前往上海参观世博会,途中做了一个梦,梦见光阴老人带他来到1915年的旧上海,以下是他在梦中所见情景,在历史现实中是不可能产生的。  
    [     ]
    A.自己竟然穿着长袍马褂      
    B.观赏了风格各异的各国建筑   
    C.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外滩     
    D.在租界里“吃了一记洋火腿”
  •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 新航路开辟的最根本的原因:  
    [     ]
    A、商品经济发展 
    B、对东方商品的追求 
    C、航海造船技术发展 
    D、传统东西方商路受阻
  • “价格革命”的后果之一是削弱了西欧封建主义阶级,这是因为: 
    [     ]
    A、固定地租贬值  
    B、封建主奢侈享乐  
    C、专制王亲腐败   
    D、劳动者日益贫困
  • 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A、增强了殖民国家的实力        
    B、满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C、引起了“商业革命”          
    D、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在早期的扩张中西班牙殖民侵略的主要方向是: 
    [     ]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大洋洲
  •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C、大量人口迁入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 “在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早了英国第一条大河,即布黎纪瓦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利驱动设备的需要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发源地和“中心”:
    [     ]
    A、美国、德国   
    B、英国、法国   
    C、美国、英国    
    D、德国、英国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     ]
    A.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下列对世界一体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   
    ②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③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④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⑤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股票投机过度           
    B、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C、分期付款,超前消费     
    D、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基本矛盾
  •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000多万亩棉花田被耕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
    A.提高美国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      
    B.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C.保障美国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 对于中国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专家预测未来两年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4万亿元投资主要投向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这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采取的类似措施是   
    [     ]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机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
  • 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 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大规模地运用,但其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的事件是
    [     ]
    A.约翰逊总统实施“伟大社会”纲领    
    B.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
    C.里根政府削减政府开支并紧缩货币    
    D.克林顿倡导“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 1979年5月,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采取货币主义政策,在英国进行经济改革。其主要措施是
    ①国有企业私有化  ②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  
    ③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④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日本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经济高积累。”这一材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     ]
    A.混合市场经济  
    B.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C.“统制经济体制”  
    D.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
  •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     ]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 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① 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 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     ]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     ]
    A.“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C.代议制确立、美国独立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 英国首相布朗在2009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上表示,旧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已经结束,新的经济合作体系则从现在开始。下列对旧的国际金融体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②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来
    ③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④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以下哪一徽记所代表的组织体现了其成员“由单一的经济联合逐步走向货币、政治和防务全方位的联合”? 
    [     ]
    A、

    B、

    C、

    D、
  •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     ]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 中国自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以来,分别于1980年、2001年、2006年、2010年获得4次特别增资,目前在基金组织的实际份额占该组织总份额的6.394%,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列第三位。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     ]

    A.对世界金融与贸易走向的影响日益加强
    B.对世界金融与贸易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C.对外开放的程度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跃居世界的第一位

  •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 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④先王之政不需改变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罢黜百家”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颜之乐”
  •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试归纳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当时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面对30年代初整个西方世界大萧条的局面,凯恩斯主张抛弃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改用货币调节的手段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
    材料二:下图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轨迹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为医治生产停滞,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被迫人为地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 200万。材料四: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一说明这一变化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与凯恩斯主义相比,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提出哪些不同主张?结合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说明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