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历史4月教学质量调研(二模)的第一部分试题
  • 早在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此国王是
    [     ]
    A. 梭伦        
    B. 汉穆拉比       
    C. 恺撒        
    D. 穆罕默德
  • 关于伊斯兰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伊斯兰教的产生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关系密切 ②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③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④伊斯兰教属于多神信仰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以下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该法的公布是平民的胜利            
    B.该法没有给平民阶层带来任何好处
    C.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审判量刑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特权
  •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马形成了
    [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 《礼记 ? 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由此判断,当时孔子对现状的态度是
    [     ]
    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无所谓
  • 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最相近的是
    [     ]
    A.唐之中书省    
    B.元之中书省     
    C.明之内阁      
    D.清之军机处
  • 《兰亭序》载:“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碶事也。”文中的“永和九年”属于 
    [     ]
    A.公元纪年    
    B.干支纪年    
    C.年号纪年      
    D.朝代纪年
  • “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 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     ]
    A.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            
    B.团结了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
  • 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
    A.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B.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 201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历史4月教学质量调研(二模)的第二部分试题
  • 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     ]
    A.笔记体的科技著作             
    B.日记体的天文专著 
    C.散文体的随感                  
    D.对话形式的科技访谈
  • 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资治通鉴》的特征是
    [     ]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 1880年,薛福成写到:“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遗患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侧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朱熹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     ]
    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
    D.普法战争爆发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 俾斯麦说:“(德意志)这个巨型的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依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要依靠铁和血。”材料中所说的“这个巨型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指是的
    [     ]
    A.处于四分五裂政治状态的德意志
    B.德意志工业革命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
    C.德意志传统上军国主义思想严重
    D.德意志是当时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 观察下图,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D.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
  •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组织”、“纪律”、“政治”、“革命”、“申请”、“解决”、“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就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 下图是一幅关于二战后初期反映“冷战”的漫画《来吧,小鱼!》。画面中的山姆大叔手抓渔网,正在召唤小鱼过来。该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     ]
    A.凯南“八千字电报”           
    B.富尔顿演说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 毛泽东在一篇报告中说:“应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依据这一观点,建国后进行了 
    [     ]
    A.土地改革                    
    B.农业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01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历史4月教学质量调研(二模)的第三部分试题
  •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这句话出现在如下哪一情境中 
    [     ]
    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会面              
    B.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
    C.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会面            
    D.乔冠华与联合国秘书长会谈
  • 下列是一组国际组织的标志。其中主要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是        
    [     ]
    A、
                   
    B、        
        
    C、    
                      
    D、
  •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 汤因比说:“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可见作者认为
    [     ]
    A.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              
    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C.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              
    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偏见研究历史
  •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特征之一,以下对其认识最全面的是
    [     ]
    A.直接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B.有利于印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对印度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对佛教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     ]
    A.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
    C.明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D.清初军国大事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
  • 有人说:“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假如这场革命能象________那样,除了在政治形式或社会生活上带来改变外,也造成政治文化的改变的话,中国就不必承受此后长期内乱的痛苦”。假如这一观点成立的话,空格内应该填入最典型、确切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十月革命       
    C.彼得一世改革      
    D.明治维新
  •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最有可能
    [     ]
    A.受到资本家真诚欢迎                
    B.得到工人的普遍认可 
    C.获得国会的大多支持                
    D.遭到少数农民的反对
  • “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是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在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洋泾浜”英语。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
    A.读音虽不准但能促进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B.它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      
    C.虽丰富了汉语词汇但不利于英语规范学习   
    D.它正是中国留学生引入的舶来品
  • 历史价值观的感悟——中西政治制度比较
    学完古代历史,同学们对中西政治制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并展开如下讨论:
    问题:
    (1)结合材料,指出古代雅典、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场讨论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走进中世纪                 

    图一

    图二
    (1)图一、图二分别描绘了中世纪欧洲什么经济的发展状况,其各自特点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两种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伴随着以上两种经济的变化,西欧封建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观点的辨析——鸦片战争的缘起 
    问题: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士以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事实的阐释——“西化”与“东化”
    材料一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 ,都要拿。
    材料二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知道,……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 ”。
    ——以上材料均摘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问题:
    (1)联系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材料二,如何理解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东化”到“西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概念的掌握——“经济全球化”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内涵,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给“经济全球化”下一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自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产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
    ——摘自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四 1960年,全球五个最富国家和五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是30倍,1990年达到60倍,如今则扩大到74倍。1999年,最富裕国家人均GDP(美国为30600美元)与最贫困国家人均GDP(埃塞俄比亚仅为100美元)之比竟达300∶1,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摘自(英)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 历史变迁的考察——欧洲的卫生状况
    材料一  (5世纪起)基督教的牧师们更是禁绝了洗浴,达1000年之久,因为他们使人们相信,蔑视人体本身是敬神的行为。如果说贞节高于婚姻,那么轻视肉体就高于自我的整洁。
    ——摘自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材料二  在十四世纪中期,欧洲受到一场具有毁灭性影响的瘟疫(即黑死病,这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病菌是由跳蚤的唾液所携带,带疫的跳蚤可能是先吸到受到感染的老鼠血液,再跳到人体身上,透过血液把细菌传染人体内)侵袭……,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                   
    ——摘自《死神之舞: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
    材料三  在当时主流价值观念即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法国爆发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上的广泛传播,也给英国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贫民窟卫生条件恶劣,成为流行疾病的渊薮……一但疾病形成,就不只是穷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会感染,穷人死亡,富人照样死亡。           
    ——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四  (英国)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疾病预防、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摘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5—19世纪前期欧洲的卫生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促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卫生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5—19世纪欧洲卫生状况变迁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