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法国巴黎拉雪兹神甫墓地的一面墙,吸引了各种肤色的旅游者前来参观。墙上面写着“1871年5月21~28日”的标示牌。它所纪念的是                         
    [     ]
    A.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殊死斗争       
    B.巴黎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殊死斗争
    C.巴黎人民和普鲁士入侵者的殊死斗争
    D.巴黎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殊死斗争
  • 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者
    [     ]
    A.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
    B.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
    C.其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D.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说:“英国资产阶级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那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以下对于“物质前提”理解正确的是
    [     ]
    A.促进印度传统经济发展                
    B.直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D.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创造财富
  • “他们相信人人平等,希望在生产过程中用合作代替竞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是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是指
    [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B.启蒙思想家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中国的新文化人士
  •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士兵在二月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D.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回到俄国
  • 美国学者R.R.帕尔默在其著作《世界现代史》中说“如果列宁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并且传播到俄国去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就可能变成欧洲的普通思想”。列宁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的最主要贡献是 
    [     ]
    A.领导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B.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C.提出并实践了“一国胜利论”
    D.主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 2010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有“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低碳”、“微博”等,如果1871年的法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是 
    [     ]
    A.普法战争、公社                       
    B.一票共和、新宪法 
    C.里昂起义、圣西门                
    D.煤钢联营、共同体
  • 《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     ]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 米洛万?德吉拉斯在《与斯大林谈话录》一书中有关于二战后欧洲形势的记载:“这场战争与以往有所不同。无论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以下各项中,能为这一观点提供最佳佐证的是
    [     ]
    A.北约、华约成立  
    B.两个德国分立    
    C.抗美援朝      
    D.古巴导弹危机
  • 任新民(1915~),安徽宁国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1949年7月决定从美国回国。此时他可能遇到的情景是
    [     ]
    A.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热情邀请      
    B.苏联给中国提供研究核武器的技术资料
    C.敌视中国的美方从中极力阻挠      
    D.通过看电视知道美苏“冷战”浓重的火药味
  • 1974年,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表明西欧
    [     ]
    A.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力图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C.强烈要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企图摆脱北约的约束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 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使用了一幅照片。照片摄于198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前,红旗轿车旁的牌子上写着“在不影响我处工作情况下,观众使用车照一次收费二角”。若给该照片配一标题,最合适的是 
    [     ]
    A.市场经济春风劲吹       
    B.网络炒作败坏风气
    C.计划经济坚冰初破        
    D.思想超前有损体制
  • 与会国认为:“战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如此严重的后果威胁着人类……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这次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亚非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C.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     ]
    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极端不信任
  • 据统计,1960年,民主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974美元,联邦德国为1320美元, 相差只有1/3多点。而到了30年后的1990年,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144美元,而联邦德国为23980美元,联邦德国是民主德国的5.8倍。对此现象的解读评价正确的是
    [     ]
    A.冷战背景下,世界动荡因素加剧,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B.西德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而东德未能获得这些援助
    C.资本主义的西德较之于社会主义的东德具有发展经济的先天制度优越性
    D.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错失了发展的重要机遇
  • 《敦煌掇琐·上辑·琐三十》载:“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问。十六作夫役,廿一充府兵。”这主要反映了
    [     ]
    A、沉重的徭役、兵役
    B、佛教教义对人们的影响
    C、繁苛的赋税负担
    D、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
  •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东京是北宋时的一个大商业都会 ②东京的商品交易规模大
    ③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上的限制 ④东京的夜市十分繁荣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反映出明代 
    [     ]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 黄道婆将从崖州引进的小纺车改造为“脚车”,使它能“一手三纱,以足运轮”。黄道婆对纺织工艺的革新
    [     ]
    A.反映了宋代纺织业的更大发展
    B.使麻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C.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D.推动当时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 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 “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
    [     ]
    A.灌溉工具       
    B.供风工具       
    C.纺织器械        
    D.铁制农具
  • 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
    A.事末利(商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
    A.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与增长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C.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
  • “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     ]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
  •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 :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 ,谁曰不宜! ” 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     ]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 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     ]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   
    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
◎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曲线E代表官僚资本,请问ABCD哪一曲线代表民族资本发展轨迹
  • 《海关十年报告》记载,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该“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特别优待的章程”。从上海伦章造纸厂的经营状况,最能体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
    A.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与帮助        
    B.获得充分发展,有相当规模
    C.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    
    D.生产的产品难与外国商品竞争
  •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创作于1928年的《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歌曲反映了当时
    [     ]
    A.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
    B.外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占领中国市场
    C.封建剥削严重,贫富现象悬殊
    D.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 19世纪70年代英人的《字林报》直率地说:“英国所养水陆军,专为保护及扩充工业起见,所费不赀。若以我英所向来制造之物,而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是自作孽也。”这则材料如若真实,则可用来说明
    [     ]
    A.清朝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B.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C.中英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D.英国树立海上霸权的目的
  • 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C.“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 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 下图为改革开放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知识整理,其中空格部分应该为  
    [     ]
    A.沿海港口城市       
    B.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C.东部省会城市     
    D.海岛
  • 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     ]
    A.发展生产力
    B.全球经济的整体联系性
    C.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方针
    D.消除“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刘易斯拐点”之说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是 
    [     ]
    A.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B.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中国新时期的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和崛起。其中①处的流行语是对其余九条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概括,它应该是  
    [     ]
    A.改革开放       
    B.市场经济         
    C.西部开发      
    D.大国崛起
  • 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     
    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
  • 有这么—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     ]
    A.三大改造    
    B.搞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
  • 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于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和声音,邓小平尖锐地说:“反对改革的人不要反对了,去睡觉好了”。以下对南方谈话的内容表述错误的是 
    [     ]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B.计划与市场仍然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C.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D.发展才是硬道理
  • 英国《卫报》1979年9月24日文章《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中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影响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是
    [     ]
    A.人口基数过大  
    B.经济模式单一  
    C.社会思想保守  
    D.阶级斗争尚存
  •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7是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2)结合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4)材料四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现代历史的风风雨雨,孕育出一个四海闻名的“宁波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宁波慈溪人)虞洽卿于1913年创办了三北轮船公司,开始规模很小,只有三艘小火轮。1914年他扩大三北公司规模,资本从20万增加到100万元。……1914年,恰逢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华外籍轮船纷纷奉命调回其本国去运输军火,外轮大大减少……虞洽卿横下一条心,把他早年积蓄全都投资于航运业。从1917年到1919年,三北公司的资本从100万增至200万,后又增至250万。他又乘英国人要回国参战之机,盘下了英资的鸿安轮船公司,资本又增100万元。 
    ——王遂今《宁波帮怎样经商致富》
    (1)根据材料一,民国初年虞洽卿的三北轮船公司抓住了怎样的历史机遇?这对三北轮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与谷牧会谈时说:“宁波的事情好办点,宁波有那么多人在外边,……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1984年到2007年间,宁波实际使用外资200多亿美元,70%是海外“宁波帮”直接投资或由他们牵线搭桥而引进的。这期间,“宁波帮”5万多人次回乡,向宁波捐资12亿人民币,在全国捐资60亿人民币。
    ——(宁波网)《谷牧同志是宁波开发开放的总策划师》
    (2)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宁波的发展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根据材料二,宁波帮为宁波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中英签订《联合声明》……进行的多次谈判中,包玉刚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他和邓小平及撤切尔夫人都有很好的私交,以一位民间人士的身份为两国政府沟通意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余贤群《邓小平与包玉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以包玉刚为代表的宁波帮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什么贡献?上述材料体现了宁波帮的哪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到“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2%,这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但是,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仅为9.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更只有8.9%。2010年10月,我们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4)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十二五”规划决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