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部分试题
  •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 发表于1940年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上述材料来源于百度词条,它出自毛泽东的哪部著作
    [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材料中的“政治”觉悟始于
    [     ]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以下选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 据下图的信息判断,当时该政府向群众发行借谷票的主要目的是
    [     ]
    A.支援北伐战争的革命军队
    B.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渡过抗日战争的经济困难
    D.救济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
  • 从17 世纪中期开始,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  加快对外殖民掠夺,  把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  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  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图片内容见证了
    [     ]
    A. 近代中国主权的完全沦丧
    B. 英法联军的暴行
    C. 洋务运动的破产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 作为烟草制品的标志——烟标,折射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图的烟标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于研究
    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族工业发展 ④近代民主革命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 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订
    [     ]
    A.鸦片战争失败            
    B.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C.甲午战后危局            
    D.《辛丑条约》签
  •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斗争达10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促成这个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     ]
    A.俄国十月革命波及中国
    B.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C.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的第二部分试题
  •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 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 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 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共内战的开始
  • 从17 世纪中期开始,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  加快对外殖民掠夺,  把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伴随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天津被迫对外开埠通商。这一情况出现在
    [     ]
    A .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  《天津条约》签订后
    D .  《辛丑条约》签订后
  •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历史场景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     ]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幼。”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 “我是南宁邵佳,真正革命到达路。……走上马路连冲锋,反贼全部都失败。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诗中描述的情形应发生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中国近代史的第三部分试题
  •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人格,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并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党员数量消长           

    党员成分构成变化
    [     ]
    A.1921年和1922年                    
    B.1927年和1928年  
    C.1937年和1938年                    
    D.1949年和1950年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其主要意图是
    [     ]
    A.建立公民社会          
    B.反对封建迷信
    C.反对满 族统治          
    D.实行分权制衡
  • 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体现在
    [     ]
    A.独立开展武装斗争    
    B.建立农村人民政权
    C.形成完整革命理论
    D.适时实行战略转移
  • “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界,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说明开平煤矿 
    [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D.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 下列各项属于严复思想主张的是 
    [     ]
    A.欲自强,必先致富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下表为中国19世纪中后期一家新式学校的招生简章节选。据此判断学生毕业后的合理分配可能最小的是到
    [     ]
    A.总理衙门担任翻译                   
    B.汉阳铁厂担任经理
    C.湘军担任陆军营官                   
    D.北洋海军担任管带
  • “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     ]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民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争取近代中国的民主自由作出了哪些贡献和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成就。20世纪90年代,中共完善民主制度的典型做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写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 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
    ( 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在封建时代他为何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 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 曰民权, 曰民生……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 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 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一一《民报?发刊词》
    (2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先后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重要论断, 明确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总结,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犹如和煦的春风,吹开了在中国上空飘浮着的“左”倾阴霾。
    (3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一  文字信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依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图片信息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2)运用这一图片信息可研究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至少说出四个历史主题)。答题示例主题:国民大革命理由:广告刊登时间为1926年;广告中有孙中山像、“革命尚未成功”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数据信息

    表一  中国自然灾害朝代分布

    表二  古代欧洲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每四百年发生次数
    ——卜风贤《中西方灾荒史:频度及影响之比较》
    (3)通过对比材料中两个表格的数据,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越接近近代,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高。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请你结合材料分别说明理由(注:只从正确和不正确两个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实物信息建筑被称作“凝固的历史”。如果你到美国华盛顿旅游,便会看到眼前三大建筑物。
    (4)结合眼前的三大建筑物所承载的政治功能,联系所学的知识,请你概括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反映的政治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