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名师预测: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一部分试题
  • 鸦片战争后,人民的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 近代的农村和现代的农村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
    [     ]
    A、饮食习惯
    B、婚姻习俗
    C、温饱问题
    D、住宅方面
  •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 下列有关表述符合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趋势的是 
    [     ]
    A、传统饮食的西餐化
    B、休闲方式的多样化
    C、衣服款式走向多样化
    D、饮食水平的质量化
  • 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
    A、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
    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下降
    D、1995年,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
  • 下列中国轮船业发展进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B、洋务派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
    D、新中国成立后由较快发展到比重下降
  •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最先出现在交通运输业,其主要原因是
    [     ]
    A、当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最为落后
    B、太平天国阻碍了清政府的河运
    C、中国传统的航运因列强侵略而衰落,兴建新的海运,有利可图
    D、清政府试图夺回贸易主权,以求制夷
  • 下列铁路出现最早的是
    [     ]
    A、京汉铁路
    B、包成铁路
    C、兰新铁路
    D、京九铁路
  • 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     ]
    A、洋务运动时期前
    B、戊戌变法前
    C、辛亥革命前
    D、辛亥革命后
◎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名师预测: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部分试题
  • 外国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是在
    [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清末民初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中国的首条航线是 
    [     ]
    A、北京——天津
    B、北京——上海
    C、上海——广州
    D、天津——上海
  • 近代时期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 
    [     ]
    A、军事目的
    B、生活奢侈品
    C、官商通报
    D、生活日用品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哪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①《红色日报》②《新华日报》③《解放日报》④《中央日报》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我国的下列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     ]
    A、

    B、

    C、

    D、
  • 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到大众传媒时代的标志是
    [     ]
    A、报纸的出现
    B、电影的出现
    C、广播的出现
    D、互联网的出现
  • 对于下列词语:“沙发、椅子、纯净水、博客、黑客、闪客”的出现,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     ]
    A、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D、是对传统词语的异化
  •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
    [     ]
    A、1990年
    B、1994年
    C、1995年
    D、2000年
  • 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发展状况的表述的是
    [     ]
    A、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B、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办
    C、刊物的种类有所减少
    D、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名师预测: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的是
    [     ]
    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有所降低
    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D、《焦点访谈》等新闻类报道栏目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组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①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业
    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启的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A、

    B、

    C、

    D、
  • 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地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来的辫子珍藏起来。
    【材料三】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清末(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外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冲击着中国旧制度和旧思想。试以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