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度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利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 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
    B.分封制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D.分封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     ]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接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 《苟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

    [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度
  •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是
    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关于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为保证官员尽职尽力,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④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     ]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行省制度的确立
    D.军机处的设立
  •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上述“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 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该材料反映了
    [     ]
    A.和珅生活腐化
    B.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
    C.和坤犯上作乱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
  • 清代统治者能够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①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②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③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④对少数民族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     ]
    A.作为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 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设厂

    [     ]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 2011-2012学年度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 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两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人曾经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     ]

    A.占为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建立伪政府
    D.划分势力范围
  •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以下特权中,英国通过这一条约获得的是

    [     ]

    A.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
    B.在中国设立了租界
    C.在中国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 19世纪后半期,中国新疆地区的危机主要来自于

    [     ]

    A.英国和日本
    B.美国和法国
    C.俄国和德国
    D.俄国和英国
  • 19世纪后半期列强妄图把新疆地区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主要手段是 

    [     ]

    A.直接建立哲得沙尔国
    B.扶植阿古柏建立独立政权
    C.通过战争打败清朝队
    D.迫使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
  • 《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及人民之祸首诸臣……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绞杀后
    ①列强将中国民众当作主要惩罚对象②清政府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③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④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 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

    [     ]

    A.中日双方海军的战斗实力总体上是敌强我弱
    B.黄海海域制海权控制在日本手中
    C.中日双方损失旗鼓相当
    D.这场海战失败后,清政府立即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
    ①强迫清政府向各国借款②争相在中国修筑铁路③夺取采矿权④争相在中国开办工厂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
    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     ]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 下图分别是西方列强发动的19世纪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的明显相同点是
    [     ]
    A.遭到中国爱国军民的迎头痛击
    B.都曾经攻占中国的心脏地区
    C.西方列强均以“救助驻华使馆”为借口
    D.战后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 《马关条约》签订后,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的干涉下归还给了中国,这是什么矛盾的结果

    [     ]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的矛盾
    C.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的矛盾
  •        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反映了义和团 ①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 ②运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④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是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日益凸显
  •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 2011-2012学年度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他得出这一结论的重要因素包括

    [     ]

    A.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无法有效统治
    B.欧美、日本各国缺乏殖民统治经验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巨大力量
    D.世界舆论强烈谴责对华“瓜分一事”
  • 阅读下表,对该表中外国在华设立银行数量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有
    ①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②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直接有关
    ③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④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13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②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伐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一文献的发表表明

    [     ]

    A.国共两党合作初步实现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D.国民政府决心“抵抗暴力”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     ]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 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时间发生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一二八事变④华北事变⑤八一三事变

    [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④②⑤
    D.③①④②⑤
  • 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
    C.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D.首次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 下列有关百团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百团大战是由彭德怀指挥的大规模对日作战
    B.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中正面战场上发动的大规模作战
    C.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D.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
  •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国民政府发表这番谈话的背景是

    [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 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     ]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指
    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③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

    [     ]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资政新篇》的实施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 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四国宣言》的主要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