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一的第一部分试题
  •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 下图是1912年4月上海《民权报》刊发的部分文章。类似的报刊在京、沪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也层出不穷。这不能说明 
    [     ]
    A.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袁世凯改制称帝遭到强烈反对
    C.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得以实现
    D.民国初年,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 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这部电影可能出现的场景有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③北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中共一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0l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京大学进行演讲时这样说道:“我这首相每年的收入要全部公开。每周二、四要去下院接受质疑,回来时满脸都是口水。我要是进入老百姓家抱着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会是‘首相用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或‘首相和私生子相认’。”这番言论说明英国首相
    [     ]
    A.未取得政治上的实权
    B.若被下院质疑,铁定下台
    C.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
    D.支持媒介工作,言论自由
  • 两极格局瓦解后,原有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世界未来多了一种不确定性。形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有
    ①日本跻身世界政治大国②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③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④欧盟的力量日益增强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元代王祯著《东鲁王氏农书》中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水力带动的简单工具:“但去古已远,失其制度。今特多方搜访,列为图谱,庶冶炼者得之,不惟国用充足,又使民铸多便,诚济世之秘术,幸能者述焉。”该工具是 
    [     ]
    A.水排
    B.水磨
    C.翻车
    D.筒车
  • 20世纪初,商办安徽全省铁路有限公司章程规定:“本公司拟全招华股,不招洋股,以合自办二字。”这说明该公司的生产
    [     ]
    A.排斥西方文明
    B.坚持自给自足
    C.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D.资金技术雄厚不需外援
◎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一的第二部分试题
  • “以村为单位,采取以领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与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指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不得人心,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可见,他认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应
    ①兼顾道义与公平 ②持自由放任态度 ③采取平均主义 ④关注社会底层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 :“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西方各国意识到了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B.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C.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黄氏(黄宗羲)之” 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     ]
    A.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C.具有现代民本思想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该观点意在强调 
    [     ]
    A.以契约来限制官吏职权
    B.官吏行使权力需受人民监督
    C.人民有权随时撤换官吏
    D.个人意志可凌驾于公权之上
◎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一的第三部分试题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指出,对基础物理学来说,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世纪,它见证了物理学三个概念性的革命,而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个人创建了其中的两个理论,并对第三个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此物理学家是
    [     ]
    A.牛顿
    B.普朗克
    C.德布罗意
    D.爱因斯坦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是所体现的“政治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不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摘自1962年赫鲁晓夫至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美国在欧洲、大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摘自里根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清代山东植棉进一步发展,植棉州县增至90余个,达州县总数的87%。……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从乾隆年间开始,淄川县出现小机户,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发展为织机20余架。……清代潍县商人足迹更是南达江淮,北至盛京、吉林。苏州的东齐会馆就是潍商与胶州商人共同创建的。
    ——摘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地打击。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世界与西方”的冲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能够“狠狠地打击”世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结合材料三漫画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罗宏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育思想的创新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搜集到了下面的图片,并做了注解。
    材料二 治国理念的发展在董仲舒看采,……天具有仁义礼智信,……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三 义利观念的进步 “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
    ——朱熹
    徽商大多习儒出身,他们读书明理,能“审时度势,察低昂,精筹算……利必倍。”……徽商鲍雯,“惟以至诚待人,人亦不君欺,久之,渐至盈余”……明、清两代,徽州之所以建有那么多书院、祠堂、牌坊和其它公益事业,这正是徽商在“明道正谊”的思想影响下,亳不吝惜捐助的结果。
    ——汪银辉《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流传与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的图片注解,概括指出孔子教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朱熹、李贽是如何对待这一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分析后者对古代徽商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三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四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权像是一株根枝蔓延的大树,如果只砍树梢,而任其他的分枝和树根不动,它还会再生而恢复新的力量。……当这种王权由一个名叫查理者掌握时,各界人民同声怨其压迫。……于是,你们这些缙绅,在你们集议于国会时,号召穷苦老百姓来援助你们。暴政的树梢砍掉了,寄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王权推倒了。但是,天啊!压迫的大树依然存在,自由的阳光依然照不到穷苦的老百姓的身上。
    材料二 “勇敢的克伦威尔,走进了议会,像个精灵,他发怒的面孔,吓得议员们目瞪口呆, ‘走吧’,他说,‘你们坐得够久了!难道你们,还想坐在这里,直到世界末日来临!’”
    ——《克伦威尔传》
    请回答:
    (1)材料1、2分别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什么时候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1中的“查理”和“缙绅”各指什么?“暴政的树梢砍掉了”与“压迫的大树”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克伦威尔的举动持什么态度?对于此事件后出现的政局你如何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