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上海市嘉定、黄浦区高三历史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要深入研究下图中B处的古代历史,我们不得不借助的当地古代文字是
    [     ]
    A.甲骨文字  
    B.楔形文字     
    C.象形文字   
    D.泥版文字
  • 佛教创始人悉达多,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据此判断悉达多出身的种姓应该是: 
    [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述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时说:“男人就是城邦”。对这句话最确切的解释是: 
    [     ]
    A.成年男性公民是城邦发展的决定力量
    B.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子决定城邦发展
    C.全体男性参与各类事物确保城邦安全
    D.全体男性享有民主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 据史料记载:“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帝国为解决这个问题: 
    [     ]
    A.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              
    B.将成文法调整为公民法             
    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
  • 13世纪中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
    [     ]
    A.采邑制的创立                   
    B.城市的大规模复兴         
    C.教会绝对专权                  
    D.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 “因信称义(唯信仰得救)”是路德宗教神学的主要教义,也是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基石。这一神学观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促进“新教”的形成与传播    
    B.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C.否定了出售赎罪券的合法性  
    D.大大地简化了宗教仪式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从这段话中可以判断,布罗代尔最想强调的是
    [     ]
    A.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B.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历史             
    D.应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以下四项中与“家天下”有关的是: 
    [     ]
    A.大同之世 
    B.传贤不传子 
    C.禅让制  
    D.世袭制
  •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     ]
    A.《周礼》 
    B.《老子》 
    C.《墨经》  
    D.《论语》
  •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段文字中破格用人,使其参与宫廷决策核心,形成“内外朝”制度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期间,更曾有儒学大师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论断,主张利用六经为自己服务,但不要执迷于六经的言论。这个时期当是
    [     ]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 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 2012届上海市嘉定、黄浦区高三历史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古代诗人赵嘏在《唐摭言》中写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诗中提到选拔人才的“长策”是指
    [     ]

    A.军功授爵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 《□□□:英雄还是强盗》一书中说道:“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了……这次航行确切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显然,对于□□□的死亡,人们宁愿定义为英雄的死,……略有不同的记载,认识到了(他)是死于他的贪欲和不轨。”文中□□□指的是:
    [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 在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发生在单个国家,到了19世纪后半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矛盾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D.列强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 下图为美国众议院墙壁上镶嵌的梭伦画像。众议院镶嵌这幅画像的目的在于宣扬:
    [     ]
    A.三权分立    
    B.民主公正    
    C.天赋人权    
    D.议会政治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段文字中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     ]
    A.牛顿力学诞生  
    B.工厂制度出现
    C.海外市场扩大
    D.君主立宪制确立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
    A.商品输出的要求
    B.瓜分殖民地要求   
    C.资本输出的要求   
    D.垄断贸易的要求
  • 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01年的漫画。它是以当时的美孚石油公司及其创始人洛克菲勒为原型创作的。下列表述中与漫画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①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 ②新兴工业率先出现垄断组织 
    ③它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④它逐渐走向干预国家政治和瓜分世界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在近代,“民主革命初造成功之后,被推翻的专制势力和专制制度的企图复辟,甚至实现复辟,应该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现象。”符合这一说法的历史现象曾出现在: 
    ① 英国  ② 法国   ③ 美国   ④ 中国
    [     ]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恐怖军力平衡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 “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画一无别。”以上文字当出自:
    [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天下断无杀人放火之义民,国家岂有倚匪败盟之政体?”“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以上两段文字均选自《罪己诏》,其发布者应是: 
    [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 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
    A.上书清政府,反对“皇族内阁”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 著名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澜。”文中“巨大的波澜”当指:
    [     ]
    A.清末新政 
    B.二次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2012届上海市嘉定、黄浦区高三历史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以下三幅图片选自《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反映了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迹轨。从左到右分别为“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自由婚姻的女人”、“有身段的才女”。出现以上标准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五四运动促进妇女解放
    C.西学东渐不断深化          
    D.妇女完全摆脱夫权束缚
  •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894年——1921年应该填:
    [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 观察下图,它反映的是新中国:  
    [     ]
    A.改造私营工商业
    B.开展文化大革命
    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庆祝香港、澳门回归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     ]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 周王朝时期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当时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例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时,“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可见设置春宫最主要目的在于
    [     ]
    A.巩固政权统治
    B.加强等级观念 
    C.加强礼乐教育 
    D.普及乐理知识
  • 据记载,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等三部农书,后两部书中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是前一本书的重复。这段材料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 
    [     ]
    A.从宋朝到清朝农具的品种没有增加
    B.从明朝到清朝农书编写水平停滞不前
    C.从元朝到清朝农具的性能没有变化 
    D.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
  •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共两党一致赞成将成吉思汗陵榇(棺)西迁至青海的塔尔寺。这一行动在当时最重要的意义是: 
    [     ]
    A.促进民族发展             
    B.民族团结,共同抗日
    C.保护历史文物          
    D.消除隔阂,国共团结
  •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
    A.没有“一战”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发生
    B.俄国所有革命的必备条件是“有战争”
    C.“一战”激化俄国内矛盾推动革命发生
    D.参与“一战”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下列观点与上述材料的主旨最为一致的是:
    [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 “中国专制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原载《云南日报,1943年》)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启蒙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克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洛克支持社会契约论,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他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认为立法权高于其它两权,但立法权仍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摘编自现行高中教材第七册第3课相关内容
    材料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不是自然而然或不可避免的,而是社会改革者与革命者为争取权利,与统治当局和贵族阶层不断斗争的结果。             
    ——杰里?本特利(美)《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与孟德斯鸠对于洛克的思想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18世纪后期法国历史发展为例,说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是“不断斗争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地区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藉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及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材料二:欧洲人藉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邦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增长和民族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的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殷海光文集》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各自的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两段材料,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进行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段材料的主要评价标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海的历史。
    上海,历史悠久,近代以来又在全国领风气之先。在这里,有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明清建筑集中的老城厢,又有众多名人故居、经典花园公寓、石库门老宅旧弄……作为新上海人,请你根据示例,撰写一则上海范围内与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相关的景点介绍,必须包括名称、时间,特色与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国的崛起。阅读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摘自《央视八位专家之深度解读——强国之鉴》P215
    (1)如图所示,作者把美国崛起分为五个台阶,请就前三个台阶各举一例标志性文件或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第四与第五台阶题写合适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示来看,作者偏重于从哪些角度来揭示美国历史的进程?除此之外,你认为美国崛起还有哪些基本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孔子应该是世界人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韩称孔子应是“世界人”汉字属东亚共同财产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名誉教授赵东一最近出版《东亚文明论》一书。书中提出汉字属于东亚文明的共同财产,并强调东亚的几个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赵东一在书中对东亚文明的儒、道、佛进行了说明。他在第一章就提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孔子是哪国人?”他解释说,孔子原来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是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的时候了,为此东亚人应该共同努力,就像苏格拉底是希腊人也是欧洲人,最后成为世界人一样。报道还称,赵东一在书中将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划为“东亚文明圈”成员,并表示东亚文明是所有“东亚文明圈”成员的共同财产。赵东一强调,虽然东亚各国还存在历史和领土纷争等政治问题,但通过共同制定大学课程和加强人员交流等,首先实现“东亚文化共同体”还是有可能的。                                        
    ——摘自2010年7月13日《环球时报》第3版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是如何从“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的“苏格拉底是希腊人也是欧洲人,最后成为世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关于孔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