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     ]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 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水利的工具发展密切相关,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     ]
    A.远古时代的采集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落后
  • 《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 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不同行业的生产工具,其中属于冶金技术的是  
    [     ]
    A
                       
    B
                     
    C
                      
    D
  •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的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表明
    [     ]

    A.手工业已超过农业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是明朝主要税源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 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  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系列节目。曾有评论说:“明嘉靖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的实质是
    [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 文中的“英雄”是指   
    [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     ]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查尔斯·P 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
    [     ]
    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殖民霸权的确立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工业革命的发展
  • 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的加强               
    B.外来移民的涌入
    C.自由主义的推行              
    D.工业革命的进行
  •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     ]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城市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 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 下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该厂建成应在     
    [     ]
    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革”十年间
◎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说明新时期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特点是 
    ①从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 ②逐步推进、不断深化 ③由农村到城市④由试点到推广                                 

    1978年安徽小岗生产队的承包合同书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双包”制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 下列两幅图片展示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都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     ]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  
    D.上海浦东新区
  •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转福建省政府《关于厦门经济特区选址的报告》,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置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成立。同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录像带生产企业--厦门磁带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这则材料说明经济特区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
    [     ]
    A.龙头地位  
    B.主体地位
    C.中心地位  
    D.领导地位
  •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生产工具变化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上面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有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3)据材料三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下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图一

    图二
    (4)从材料四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 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1740—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为何增长如此迅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2)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3)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49—1958年我国钢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以上两则材料均出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⑴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三个即可)分别是什么?
    前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变革有哪些重大发明(各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交通运输工具不断改进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