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血缘分封长期存在充分说明
    [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至上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每个封建政权的推崇
  • 自1972 年以来,在甘肃嘉峪关一带魏晋古墓中,出土了许多彩绘墓砖,这些墓砖描绘了生产劳动的画面,包括农作、畜牧、桑蚕、狞猎、商贸等内容。这些画像砖最能说明的问题是当时嘉峪关一带
    [     ]
    A.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农牧并举和谐发展
    D.不同文明形态共存融合
  • “父行前,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
    A.鼓励儿童随机应变        
    B.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突出三纲五常的内容
  •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最直接相关的是
    [     ]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C.雅典人文精神形成较早    
    D.雅典人擅长辩论
◎ 2012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从1872 年到1875 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 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 个月要学习14 天《孝经》和圣谕。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华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用西学来改造儒学、“以夷治华”
  • 在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那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油,电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但这与西方社会完全进入这种生活已经最少晚了:
    [     ]
    A.100 年以上    
    B.70--80 年    
    C.约半个世纪    
    D.20--30 年
  • 1974年5月,为了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从东海舰队抽调3艘导弹护卫舰支援南海舰队。由于战事紧急,中国舰队决定”。 按照蒋介石的命令,长期控制台湾海峡的国民党海军舰队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向我海军舰队亮起。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主张 一国两制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 2012届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观察下边的示意图。引起1760 年以后图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棉纺织业中手工工场大量建立
    B.棉纺织业逐步采用大机器生产
    C.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采用
    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 下面两处水利工程除了都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外,他们的最主要的共同点是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前苏联的第聂伯河水电站
    [     ]
    A.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    
    B.国家为推动工业化进程而兴建
    C.专制极权政治的产物              
    D.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
  • 两极格局瓦解后,随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尽管经济政治面临种种矛盾和问题。但在“维护世界和平、民主,保护人权”等口号下,建立所谓“世界新秩序”的行为却日益明显,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进攻利比亚、推翻卡扎菲政权等。美国这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谋求世界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      
    B.推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形成
    C.推行世界的民主化进程            
    D.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     ]
    A.莫奈    
    B.凡高    
    C.德拉克洛瓦    
    D.毕加索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 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等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二: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 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1 /3 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材料三: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我国传统社会养老的特点?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经济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30 年来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的养老带来哪些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西方“福利国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通过以上材料,你认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如何解决人民的养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什么能拿出的新的国家蓝图?他们设计的国家蓝图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 、18 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 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2)材料二中18 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请说明三大革命是怎样“合力并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3)材料三中“剪断了一些枝叶”、“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说辛亥革命只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而没有将这棵大树连根挖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