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岳麓版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沐彬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张裕公司之歌《葡萄美酒不夜天》唱到:“举杯回首望云烟,一八九二到今天,沧桑岁月创业史,溶进芬芳葡萄园”。下列对“一八九二”公司表述正确的是:
    [     ]
    A.其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受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推动
    C.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产生      
    D.反映民族资本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 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应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之初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贴切
    [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北风卷地百草折
  •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 2012届岳麓版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沐彬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     ]
    A.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开始学习、引进外国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D.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有:
    ①战争的破坏②日军的吞并③国民政府的经济垄断④官僚资本的膨胀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费正清认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按此速度国民收入将每11 年翻一番。”这一判断没能成为现实的原因包括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②“大跃进”运动③“反右倾”斗争④“文化大革命”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上卷) 》看到这句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之后,各抒已见。下列推理最正确的是
    [     ]
    A.甲:不对,“一五”计划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
    B.乙:对的,三大改造后的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C.丙:不对,三大改造后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D.丁:对的,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下面的趋势图中,能够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是
    [     ]
    A.

    B.

    C.

    D.
◎ 2012届岳麓版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沐彬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央视3套播出的《歌声飘过30年 (1980-2010)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很吸引眼球。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     ]
    A.《我是公社小社员》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在希望的田野上》
  •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     ]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D.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 英国《卫报》1979 年9 月24 日题为《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的文章说:“作为最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已经谋求为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建设一个替代的社会主义社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替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含义主要是指
    [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B.实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与西方强国抗衡
    C.摒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动现代化进程
  •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 下列近代工业与其他不同的是
    [     ]
    A.

       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平矿务局
    C.

       汉阳铁厂
    D.

      福新面粉公司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从此,近代私营工商业成为我国一支新兴的重要的经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李福明开办的机器磨坊被强令关闭,李福明本人被捕交清朝刑部,以儆刁顽”。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有些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了。同时,有人指责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清政府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但并没有可靠的法律保护。苛捐杂税、官吏勒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前,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59倍以上。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也由48.4万余枚增至124.8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 016台增至5 825台,增长了188.9%。
    ——《中国经济近代史料汇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有何变化?依据材料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