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华东师大版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吕氏春秋》中有“天不私覆,地不私载”以及“贵公去私”之说,这种观念主要体现在 
    [     ]
    A.史前禅让制                   
    B.世卿世禄制    
    C.封邦建国体制                 
    D.大一统中央集权制
  • 下图是各种器物开始在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过程,对照历史发展,图中(丁)最可能出现在
    [     ]
    A.夏代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公元前594年,梭伦进行改革。对此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
    A.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    
    B.当时雅典处于“古典时代”
    C.梭伦改革兼顾贵族与平民的利益    
    D.雅典民主政治由此最终确立
  • 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不知道你出生之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在他看来,历史学有助于 
    [     ]
    A.为帝王将相提供历史借鉴                
    B.增强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
    C.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              
    D.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
  • 文明起源是多中心的。下列有关文明起源与辐射示意图,较符合事实的是
    [     ]
    A.
    B.
    C.
    D.
  • 有人认为,西方政治发展史,权力中心经历了神权到王权,又从王权转到民权的过程。总体看,西方从王权转到民权始于 
    [     ]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 下图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的中国局势图,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 小吴经常以“日耳曼人征服”、“隶奴与农奴”、“查理·马特改革”、“封建等级”等为关键词搜索有关资料。据此推测他关注的是
    [     ]
    A.欧洲君主专制 
    B.欧洲封建制度 
    C.德国宗教改革 
    D.中世纪城市自治
  •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结构的扩大和强化,古代世界分散的点状文明逐渐发展为较大范围的区域文明或文化圈。其中由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     ]
    A.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
    B.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
    C.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 
    D.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
  • “仁者,爱人”在孔夫子看来,“爱人”应始于爱
    [     ]
    A.君主             
    B.父母          
    C.兄长         
    D.夫妻
  • 中国古代的治世或盛世通常以皇帝年号命名,下列概念不符合这一规则的是
    [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 某教材写道“英国旧律,更定税则必由民举议员定之,因请立美洲议院,如英制。英廷不允,侨民大愤,不奉令,虽妇人孺子亦主持自立,起与英抗。”文中“侨民”是指
    [     ]
    A.欧洲移民       
    B.中国华侨       
    C.印第安人    
    D.非洲黑人
  • 据史书记载,13世纪前中国历史上曾有个政权,其版图“方圆二万余里,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该政权是
    [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 2012届华东师大版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金庸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虚构了主角郭靖大侠在南宋末年一直坚守襄阳(今湖北)抵御外族进攻。郭靖所抵抗的“外族”是
    [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蒙古
  • 恩格斯曾在1862年写道“……变成了全世界之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经常聚结着成千的船只。”文中省略的是 
    [     ]
    A.伦敦            
    B.上海           
    C.东京         
    D.纽约
  • 下表是小李归纳的某时期中国内政情形。该时期是
    [     ]
    A.元朝初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
  • 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因果关系,下列配对正确的是
    [     ]
    A.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世界崛起
    B.蒙古西征——东罗马帝国灭亡
    C.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发生
    D.工业革命——德意志宗教改革
  •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某不平等条约的影印件,该文件底本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在一个人人追求私利的君主国中,任何政治团体其实都有演变为暴政的可能。所以个人自由的维护,有赖于我们透过对政治机构的技巧性设计,特别是透过立法、行政与司法权威的相互区隔,以均衡社会内部的利益纠葛。”最早把此说变为政治实践的是
    [     ]
    A.伯利克里               
    B.克伦威尔 
    C.华盛顿                 
    D.拿破仑
  • 漫画不仅带有时代烙印,而且还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重温和思考。下幅漫画可以引起我们重温和反思的历史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有学者惋惜:1840年至1860年使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光阴。其意指是
    [     ]
    A.当时知识分子反抗西方侵略,人才大量牺牲 
    B.满清致力修补对外关系,无暇进行内部变革
    C.鸦片战争爆发中断了魏源等筹划的改革工作
    D.鸦片战争后满清仍以天朝自居,延误改革时机
  • 观察下边漫画,图中蜈蚣寓意着
    [     ]
    A.德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曾描述道:“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抑制人道主义,……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随感录》)这段文字揭示出
    [     ]

    A.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之主流      
    B.二十世纪初中国境内文化冲撞较激烈
    C.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清除各种陈腐文化      
    D.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绊脚石

  • 观察下图,其转变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70年代
  • 从秦始皇到宣统,中国的历史是同皇帝连在一起的。……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文中省略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倘山陬海隅,有不肖之徒,潜师洋法,独出新意,一旦辍耕太息,出其精能,官兵陈陈相因之兵器,孰与御之?鸿章所为每念及此,不禁瞿然起立,慨然长叹也。”(《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书》) 由此可见,李鸿章开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     ]
    A.镇压内乱,维护统治        
    B.师夷长技,开拓创新
    C.借洋务之名,营自己之私利  
    D.学西方之利器,开中国之资源
◎ 2012届华东师大版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图是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面对经济大危机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别是 
    [     ]

    A.减少了政府收入/激了对外出口
    B.加剧了经济危机/扩大了政府赤字
    C.增加了政府收入/减少了对外出口
    D.提高社会购买力/减少了政府赤字

  • 《马关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下列关于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列强开创了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先例
    B.俄国割占中国大片东北土地激化了与日本矛盾
    C.允许各国在华设厂制造,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
    D.准许外国在北京驻兵,导致中国国防门户洞开
  • 观察下图,其“胜负”决断于
    [     ]
    A.等级君主制确立          
    B.君主专制建立
    C.斯图亚特王朝建立        
    D.英国革命结束
  • 据报道:波兰外交部大楼走廊挂满了自1918年独立后历任外交部长的头像,但1945年至1989年的44年则空缺。最可能的理由是,该时期
    [     ]
    A.限于当时条件,外长未留下照片
    B.波兰已被美苏瓜分,其主权未复
    C.波兰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要外交活动
    D.波兰屈从于苏联控制,外交活动不能自主
  •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证)之矣。”这一材料的史学价值
    [     ]
    A.印证礼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夏朝  
    B.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孔子对史学很有研究
    C.佐证孔子时代已经关注文献对史证的价值
    D.证明孔子时代已经产生孤证不立的史证意识
  • 中国的京剧始于18世纪末,外国话剧公元前好几百年那会儿就有了,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仍然把京剧称为旧戏,把话剧称为新戏。这主要是
    [     ]
    A.出于反封建和专制的需要
    B.便于传播西方的各种观念
    C.京剧主要是为帝王将相服务
    D.对中西文化认同存在绝对化倾向
  • 下图是1842年刊载在《伦敦图画新闻》上道光皇帝画像。该画像 
    [     ]
    A.直接源自对清朝皇帝的采访和记录
    B.仅代表鸦片贩子和侵华士兵的态度和立场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英国民众对清朝的认识
    D.透视出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对清朝统治者的鄙视心态
  • 詹姆斯·W·汤普逊在《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中写到“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旧事物日趋衰亡,万物皆在更新”。从历史看, 居于主导地位的“新的因素”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    
    B.城市的自治    
    C.君主专制的确立    
    D.启蒙运动
  • 党的十五大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称作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以下民国时代的语录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B.“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
    C.“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D.“吾国由专制为共和,实为五族人民之公意”
  • 商人地位变迁
    材料一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                                        
    ——《管子·小匡》
    材料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材料三   战国时,以工商致富者大批出现,凭借财钱并进入仕途。但历代王朝却在法律上规定商人为末,禁止商人仕进。朱元璋甚至规定商贾之家,只许穿布,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也不许穿细纱。
    ——摘自《新制度与大革命》叶赋桂
    材料四 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见有拥厚赀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趾高气扬,傲然自得。
    ——清·董含《三冈识略》
    (1)春秋时代,为什么把农列于商之上?
                                                                                                                                                                     
    (2)战国时代,为什么会出现大批以工商致富者,甚至能进入仕途?
                                                                                                                                                                     
    (3)秦以后,统治者为什么以商人为末,禁止商人仕进?
                                                                                                                                                                     
    (4)董含对商人持怎样的态度?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 法国成就
    法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特征是经历了经典意义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至为深远的文化成就。 
    ——摘自《强国之鉴》
    (1)法国历史上所经历的经典奴隶社会大约是指什么时期?
                                                                                                                                                                     
    (2)法国是怎样进入封建社会的?
                                                                                                                                                                     
    (3)法国在历史创造了哪些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至为深远的文化成就?
                                                                                                                                                                     
  • “和议”
    1842年,给事中董宗远上奏皇帝反对和议,认为屈膝求和,将招致严重后果:“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指出:“民穷财尽,殆不可支,将何以裕国用厚民生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简要评述材料中董宗远的观点。
                                                                                                                                                                      
  • 英国崛起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大国衰落之鉴》262
    (1)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表现在哪里?
                                                                                                                                                                    
    (3)19世纪英国主要创造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4)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你认为验证着怎样的历史规律性?
                                                                                                                                                                    
  • 从身份到契约
    “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交易。契约交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契约的思想在各种文化中都是古已有之。但是,这种传统在西方似乎格外强烈。英国学者梅恩 (1822-1888)说:“同以前的各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全部进步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过去留传下来的状态到自由契约所规定的状态。”
    ——《古代法》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社会“契约的思想”的基本内涵?
                                                                                                                                                                      
    (2)“契约的思想传统在西方格外强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概述当时西方的这些进步是怎样取得的?
                                                                                                                                                                     
  • “辫子与历史”
    材料一 “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辩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
    材料二 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
    材料三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
    材料四 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材料五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
    (1)根据材料一,推测孙中山是何时为什么要剪辫子?
                                                                                                                                                                   
    (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
                                                                                                                                                                   
    (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
                                                                                                                                                                    
    (4)基于上述材料,你是这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