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50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图人物是“杯酒释兵权”的设计者,他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是  
    [     ]
    A.限制土地兼并
    B.“不抑(土地)兼并”
    C.土地收归国有
    D.制止土地买卖
  • 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 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他主要是为了  
     [     ]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名宿
    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
  •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
    A.陈桥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的频繁更替
  • 北宋初年实行“更戌法”,产生的后果是   
    [     ]
    A. “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 “兵无常帅,帅无常兵”
    C. “方镇相望于内地”    
    D. “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
  • 下列哪些是由于北宋过分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结果  
    ①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
    ③兵将配合不力,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     ]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 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目的是 
    [     ]
    A.加强对将士的防范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提高将士的积极性
    D.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
◎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50的第二部分试题
  • 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     ]
    A.使调兵与统兵权相互牵制
    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
    C.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
    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
  • 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     ]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  
    C.利弊相当  
    D.有利无弊
  •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
    A.社会背景的需要  
    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 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杯酒释兵权” 
    B.“庆历新政”
    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D. 实行“恩荫”制度
  •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
  • 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 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
    ③增加了政府收入 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50的第三部分试题
  • 王安石变法中,注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  
    [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
  • 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
    [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
    A .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缓和阶级矛盾  
    D.发展经济
  •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
  • 保甲法规定    
    [     ]
    A.每个农民都是保丁    
    B.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
    C.保丁常年集中训练    
    D.每五户可以组成一保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曹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