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的第一部分试题
  • 宋朝安徽籍爱国词人张孝祥于1168年作《浣溪沙》一首:“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东风。”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     ]
    A.理学发展        
    B.南宋偏安江南   
    C.城市经济繁荣    
    D.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 你能从下表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古代农作物品种逐渐增多  ②宋朝以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③新航路开辟对我国农业产生影响  ④我国古代居民的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等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在军事、外交之外应对日本展开经济封锁,李鸿章说:“倭土货多赖华销,应行各关暂停日本通商。”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     ]
    A.战争是抵制洋货的根本原因   
    B.李鸿章是主张“自强、求富”   
    C.抵制日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D.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对华贸易
  • 1939年5月,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中   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②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运动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④揭开了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2011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的第二部分试题
  •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30年来党的各项事业在探索中的成就与挫折,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史实分析正确的是   
    [     ]
    A.“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力发展中追求高速度   
    C.“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   
    D.“一边倒”——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 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下列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评价最准确的是     

    《苏格拉底之死》  
    [     ]
    A.雅典民主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B.苏格拉底的言论与雅典民主背道而驰     
    C.雅典民主是苏格拉底致死的根源     
    D.雅典民主导致世风日下
  • 2010年5月11日晚,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成为1974年以来首个“无多数议会”下联合政府的首相,他上台执政的经历依序应该是    
    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  ②党内竞选  
    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  ④正式出任首相     
    [     ]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 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和社会稳定,就中国古代三省制度与西方近代三权分立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唐代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B.三权分立是指立法、行政、审议和执行     
    C.两者都体现了三权相对独立,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D.两者都通过分权和制衡达到民主决策的效果
◎ 2011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的第三部分试题
  • 《全球通史》记载:“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为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     ]
    A.世界市场的扩大     
    B.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推动     
    D.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
  • 2010年7月5日,欧洲航天局的宇宙探测卫星“普朗克”,绘出了首幅宇宙全景,下列有关物理学家普朗克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
    A.他是德国科学家     
    B.他在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
    C.他的理论否定了“自然无跳跃”的原则     
    D.他的研究使人类对宏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里,我们将构筑欧洲友爱关系,共建欧罗巴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逐步走向“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     ]
    A.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B.对抗苏联的需要   
    C.科技与生产发展的推动   
    D.摆脱美国的控制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的城市交通……但直到1949年,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赖人力车、富力车或自行车,甚至靠步行,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成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中国汽车销售将达到1700万辆(中外合资车企占据多数)。                       
    ——摘自中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
    记者10月4日从奇瑞汽车公司获悉,在目前公布的第三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中,奇瑞又有9款车型入围,至此,奇瑞共有29款车型达标,同时斩获五项“第一”,开创国内车企先河。                                       
    ——摘自芜湖新闻网  
    材料三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工业”的概念已经过时,跨国公司代表了当今企业的主流,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全球本土化”……中国的消费者更乐意看到,国际汽车大厂商们在中国市场上你死我活的搏斗,使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通货收缩效应,进而拥有一辆和外国一样既便宜又好的车。                       
    ——摘编自郭重庆《全球化与中国创造业》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球化的利弊,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看法,并尝试以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例说说中国应如何面对全球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马丁?路德)写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即使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罪或全部免罪。”       在加尔文看来,《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所有的人同时成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众。                       
    ——摘编自法?古伯察《中华帝国》
    材料三  1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民间异乎寻常的高度,那些以耶稣会士的报告作为自己观点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堪称独步。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他们对据说在中国存在的宗教宽容推崇备至。这种崇拜在英国也引起了回应和共鸣,但是其热烈程度却要低得多,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敌视的言论。1719年,英国出版了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作者笛福就把中国人描写成是一个“可恶的民族”。 
    ——摘编自英?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和文化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发展的轨迹,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赞誉和宗教政策的推崇客观吗?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同时代的英、法两国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较大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化源于生活,文化反映生活。”试结合上述材料所提出的近代东西方对宗教文化的态度,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