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真正的高贵并非天生的,而取决于自己。”这些内容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它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
    A.主权在民      
    B.人文主义  
    C.殖民主义    
    D.自由平等
  • 如图:2010年1月,当地时间17日凌晨4点11分,中国政府援助海地地震灾区的物资抵达太子港。海地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则被称为“西印度群岛”。之所以称为“西印度群岛”与下列哪位航海家的发现有关
    [     ]
    A.麦哲伦    
    B.哥伦布
    C.迪亚士    
    D.达·伽马
  • 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材料中“科学”的诞生是以下列文献的发表为标志的
    [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进化论》  
    C.《共产党宣言》  
    D.《国际歌》
  •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如暴风,如骤雨,打垮了专制帝国,建立了共和政权,足以宣告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开始在欧洲大陆形成,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的“深远影响”主要是指
    [     ]
    A.摧毁了许多国家的封建制度         
    B.打败了欧洲反法同盟
    C.《人权宣言》思想的广为传播        
    D.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
  • 在美国有一座总统山,山上雕刻了四位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其中有一位就是托马斯·杰斐逊。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     ]
    A.领导人民打响莱克星顿枪声    
    B.起草《独立宣言》
    C.领导美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D.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 “胜地无须秉烛行,圆珠替月倍分明。何须浪掷金钱买,海上天开不夜城。”这一景象的出现最应该感谢的人物是
    [     ]
    A.富兰克林      
    B.爱迪生      
    C.西门子      
    D.皮克希
  •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爱因斯坦听到消息后说:“人类打开了潘多拉这个魔匣”(“潘多拉魔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充满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还有希望的匣子)。那么,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的钥匙是 
    [     ]
    A.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网络信息技术
  • 如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 2012年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波兰疆界变化的直接依据是
    [     ]
    A.两国的历史传统          
    B.《九国公约》的规定
    C.两国的实力大小          
    D.《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 1934年初,美国芝加哥一家小型食品公司生产的各类食品被政府标上如图所示的标记。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应是
    [     ]
    A.这家公司的产品价廉物美,童叟无欺
    B.它生产的食品大部分是假冒伪劣产品,被政府标记处罚
    C.它的产品质量上乘,通过国家质量认定
    D.这家公司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各项规定,获得认可标记
  • 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共同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与之抗衡。”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
    [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的反对纳粹暴行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家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 在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是  
    [     ]
    A.自由、平等、共和国
    B.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C.民族、民权、民主        
    D.民族、民权、民生
  • 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外长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__________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这里的“决定”出自   
    [     ]
    A.《九国公约》  
    B.慕尼黑会议  
    C.《凡尔赛和约》  
    D.雅尔塔会议
  •  下图是一尊名为“祖国——母亲”的塑像,高85米,连底座重达8000吨。它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转折性战役而建。这场发生在60多年前的伟大战役是
    [     ]
    A.中途岛战役
    B.柏林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莫斯科战役
  • 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依据上述观点,下列哪项因果搭配是正确的
    [     ]
    A.启蒙思想——《人权宣言》的发表
    B.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
    C.马克思主义——英国宪章运动
    D.生物进化论——洋务运动
  •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言论的是
    [     ]
    A.进行反共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行美国式民主
◎ 2012年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丘吉尔在1946年3月5日的演说中指出:“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使地球上这么多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被及时地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这次大战”是指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干涉俄国十月革命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1929年经济大危机
  • 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大的演讲中指出:“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根据材料可见,当今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大量进口原料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美国的经济援助       
    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 这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它们在一战中分属两大军事对抗集团,一战后都参加了巴黎和会。请你判断,这两个国家应该是
    [     ]
    A.英国、德国
    B.英国、俄国
    C.法国、德国
    D.法国、俄国
  •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     ]
    A.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D.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 阅读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获胜演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面临着比今天更严重的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割断。” 
    材料二:安·尼克松·库伯已经106岁高龄了。她出生的年代,正是黑人奴隶制度解除之后,那时还没有汽车和飞机,像她一样的人仅仅因为肤色和性别就被挡在参与投票的大门之外。……当整个美国大陆都笼罩在经济大萧条的绝望之中时,她见证了一个国家战胜自身恐惧,重新崛起,“新政”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共同的价值观。……当日本的炸弹投向我们的港口,暴政威胁着这个世界时,她见证了一个崛起的民族,民主重获新生。
    (1)材料一中,奥巴马所说“面临着比今天更严重的国家分裂”指的是什么事件?你如何理解林肯所说“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大萧条”和“新政”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二中“暴政”的含义以及“民主重获新生”后逐渐形成的时代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你认为他的当选与林肯有关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
    材料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地导致同美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的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象战后初期50年代那样,对西方阵营发号施令。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分析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世界的政治影响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侵略对立—合作—既合作又对立”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期,日本的大门被美国打开。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日本实行了怎样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都是哪一集团的成员国?一战后,日美两国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召开了哪一国际会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两国分别选择了怎样的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一事件使两国的矛盾空前激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工业文明的足迹: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1)科学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以下是工业革命的知识结构简图,填充其中空。
    (2)工业化的进程也逐步将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么最初连成一个整体的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推动形成这一经济格局的政治因素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突破、制度创新同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请任选两个方面,仿照下面的样子各举一例,说明这一结论。(注意史实与影响之间的因果联系)
    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史实),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思想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度创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