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新人教版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十一次模拟的第一部分试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有过二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 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他说的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     ]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世卿世禄制的确立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朝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迷。楼兰国的兴盛得益于
    [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西周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而其中“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
    A.继续强化了皇权专制              
    B.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2012届新人教版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十一次模拟的第二部分试题
  • “直隶等省……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这项措施是
    [     ]
    A.编户制度    
    B.均田制    
    C.更名田   
    D.地丁银制
  • 康熙皇帝被誉为十七、八世纪欧亚大陆最杰出的三位君主之一,在许多重大事件关头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在一次会议上他说:“撤亦反,不撤亦反,决不可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此后康熙帝断然采取的行动是
    [     ]
    A.平定三藩    
    B.收复台湾    
    C.抗击沙俄    
    D.平定准噶尔
  •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当时的英国     
    [     ]
    A.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实际上由封建贵族实行统治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大部分英国人还没有选举权
  • 独立战争时美国共和派所创造的美国民主政治带有一种可贵的特色,那就是“原则民主”(确定民主政治的原则)与“程序民主”(规定实行民主的方法)并重。美国实现“程序民主”主要是通过    
    [     ]
    A.《独立宣言》                   
    B.《1787年宪法》     
    C.《邦联条例》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2012届新人教版甘肃省民乐一中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十一次模拟的第三部分试题
  • 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威廉·李卜克内西说:“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的。”它揭示了德国     
    [     ]
    A.经济基础薄弱    
    B.军国主义根深蒂固    
    C.社会保障落后    
    D.不重视教育
  • 世界近代史上德意志统一和美国统一的方向都是由北方到南方。下列各项中,属于决定两国统一方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较发达            
    B.南方实力较弱
    C.北方有统一的决心                    
    D.南方是农业区
  •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     ]
    A.它没有把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全部复兴  
    B.它没有将古代文化为现实服务
    C.它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D.它只是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帜”
  • 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 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你认为他这样说是因为   
    [     ]
    A.40多次胜仗,徒有虚名,微不足道      
    B.滑铁卢之战,使拿破仑前功尽弃
    C.《民法典》代表了法国人民的利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拥护 
    D.《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建海《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
                                                                                                                                                                    
    (3)写出甲午战争期间三个战役的名称。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
                                                                                                                                                                    
    (4)概述材料四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上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七世纪初,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公元501年—公元640年),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于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
    (1)结合材料一,列举史实概括唐朝处理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怎样管理新疆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