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四川省南山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春秋时期的铁锤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          遵战国铁口犁          战国时期的铁质农具    

    [     ]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
    A、殷墟戴刑具陶俑

    B、牛耕图

    C、甲骨文

    D、铁犁
  •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 80  章)描绘的是
    [     ]

    A.小农经济下的民生状态      
    B.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
    C.在奴隶主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  
    D.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

  •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周礼》有“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是其产约(财立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
    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C .施行仁政
    D .闭关锁国
  •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突出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  
    [     ]
    A.农民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B.土地高度集中
    C.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                  
    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杜甫《石壕吏》中。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
    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
    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 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 相比,图2 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图1

    图2
    [     ]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 杜甫有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之名得来有一种说法是,三国时期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这一信息反映了当时成都地区
    [     ]
    A.丝织业发达                  
    B.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    
    C.老百姓都穿丝织品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这说明煮盐业是一种
    [     ]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 某电视台将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某朝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你猜此部电视剧可能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    
    [     ]
    A.汉朝          
    B. 隋朝      
    C.秦朝    
    D.元朝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  要 应用于  
    [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 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 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发生在北宋某年的电视剧,从历史角度看,下列情景不应该出现的是
    [     ]
    A.主人公在某地草市饮酒游玩    
    B.剧中人的店铺因晚上经营被勒令关闭
    C.剧中人物相约在开封逛夜市   
    D.剧中人在宅屋之间开了一家店铺
  • 下列各项叙述符合汉朝商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①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已经存在    
    ②“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③“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④城市中的“市”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它反映了
    [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D.重农抑商的政策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海禁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 1840年,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些荒谬的认识是缘于清朝的
    A.闭关锁国      
    B.文字狱        
    C.重农轻商          
    D.政治腐败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人为因素是  
    [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2011-2012学年四川省南山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     ]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这些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棉花图·收贩》

    《南都繁会图》

    《施复夫妇成为机户》
    [     ]
    A.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B.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获得蓬勃发展
    C.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
    D.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京津地区        
    D.东南沿海
  •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亦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十室而九”。这表明  ①中国棉纺织品质量下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④中国手工业难以与外国机器生产竞争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 世博会) 的有利条件是
    [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 “‘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     ]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织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 下图是20 世纪初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     ]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促进了纺织业发展
    C.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继昌隆缫丝厂是这一时期民族企业的骄傲
  •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 江南圣地,钟灵神秀,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人才辈出,下列三位在我国近代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的共同之处有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张謇                         荣宗敬                    荣德生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此广告一出,该香烟销量大增,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华民国成立之初  
    D.新中国成立之初
  •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 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1929—1933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年份对外贸易值
    上表反映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贸易逆差加大                                
    B.白银大量外流
    C.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压制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联系
    D.世界经济危机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什么时候“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     ]
    A.洋务运动时期                
    B.一战期间      
    C.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 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 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各家店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
    A.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B.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C.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 2011-2012学年四川省南山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王红在旧书摊上找到一张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私股股东领息凭证(见下图),该凭证反映了
    [     ]
    A.国家对农业的改造                 
    B.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
    C.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政策
  •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 右图选自1954 年第1 期的《人民画报》,与图片有关 的运动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八大
  • 《人民日报》报道“小麦亩产12 万斤”“水稻亩产3 万斤”“一棵白菜500 斤”的好消息。这一报道发表的背景是  
    [     ]
    A.改革开放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大跃进运动
  • 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说,“一家一口人,一个劳力每天供应1 斤粮食;如果一家五口人,也是一个劳力,同样也供应1 斤粮食,不够吃,就得挨饿,谁也顾不上谁。”下列哪一图片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     ]
    A.分地喜洋洋
               
    B.跃进大炼钢

    C.土地要承包       
           
    D.建设新农村
  •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农村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 “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 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1978 年安徽凤阳的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     ]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
  • 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B.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
    C.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问题
    D.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的征文中说道:“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 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要我们永远铭记。”第一扇“窗”是指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
    ①长江三角洲   ②珠江三角洲   ③闽东南地区   ④环渤海地区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长城、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篇章,浦东开发也将成为新的历史篇章”,这句话的主要依据是  
    [     ]
    A.浦东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B.浦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C.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D.浦东原来的经济基础差  
  • 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6年,李建国参加粉碎“四人帮”的庆祝活动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
    A.联产承包、大跃进、好莱坞大片、村民自治
    B.中外合资、市场化、文化大革命、南巡讲话
    C.人民公社、互联网、一国两制、三个代表
    D.经济特区、个体户、时尚中国、依法治国
  •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 早期) 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南京( 今河南商丘附近) 去汴河五里,河坝( 畔) ,谓之河市,五代十国( 国即北宋) 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 交通要道) 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2)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从汉到唐,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早期民族工业
                           

    (3)材料四中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域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1912年孙中山参观张裕葡萄酒集团,为其题词”。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葡萄酒大会上4种葡萄酒获金奖。
    (4)1912—1918年张裕葡萄酒集团迅速发展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获得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民国初期和新中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发展各侧重于什么领域?概括指出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较快的最主要的共同原因?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后来又遭遇挫折,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