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二调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D.“公天下” 转向“家天下”
  • 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材料所述制度表明      
    [     ]
    A.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
    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C.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
    D.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
    A.“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
    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 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这项规定出自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B.人民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文中的“革命”指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十月革命
  •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标志着
    [     ]
    A.中国革命开始“以俄为师”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     ]
    A.参加中共一大                       
    B.领导南昌起义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 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     ]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二调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 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幅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 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
  •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 1971年9月22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提出:“(一)兹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并且建议它得到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席位;(二)确认;(三)建议联合国一切组织和专门机构在决定中国代表权时考虑本决议的条款。”这一“决议草案”主要反映了美日
    [     ]
    A.尊重联合国国际组织的权力和地位    
    B.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主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     ]
    A、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代议制
    C、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D、主张恢复君主制
  • 法国学者费奈隆(1651—1715 )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②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③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④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     ]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      
    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力        
    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D.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名的《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最为持久的征服”的具体表现是
    [     ]
    A.确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D.编订了《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善
  •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 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合众国政府及各州政府之一切行政及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该条款体现了
    ①宪法至上       ②主权在民       ③中央集权      ④三权分立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 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 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作品,书中写到“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作品中反映的欧洲早期工人运动发生在
    [     ]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 “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指的是
    [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德国的古典哲学
◎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二调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列宁在《论策略书》中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该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列宁在其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     ]
    A.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  
    B.领导召开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成立俄国共产党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发表《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下表是美国于某段时间援助欧洲各国每人的美金金额,对此表格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欧洲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经济残破,美国给予贷款援助  
    B.美国援助欧洲各国是与社会主义势力的兴起与发展相关联  
    C.此援助帮助西欧国家复兴,助长了德、意、日等轴心国的势力
    D.美国经济援助西欧是希望完全以经济手段来解决战后问题
  • 2011年7月22日,欧盟领导人召开紧急峰会,讨论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方案。峰会公布的最新草案显示,各国已就新的希腊救助达成一致,这进一步消除了市场对欧元区的担忧情绪。以下对欧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各国的联合初衷是为了加强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  
    B.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
    C.对当今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冲击美国单极企图的重要力量  
    D.2001年欧元的正式启用使欧洲的联合再次迈出关键步伐
  •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里所说的“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
    [     ]
    A.雅尔塔体系  
    B.美苏对峙  
    C.欧洲国家的联合
    D.多极化趋势
  • 公元前6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 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 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下列选项对他评述正确的是
    [     ]
    A.他可以担任高级别的官员  
    B.如果他生活在中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可以世袭为官
    C.他取得政治上的权利,应该感谢梭伦  
    D.他处于了雅典民主政治最辉煌的时代
  • 商鞅变法前后,有人主张“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一观点代表着哪一阶层的利益
    [     ]
    A.奴隶主贵族  
    B.新兴的工商业者
    C.平民和奴隶  
    D.卿大夫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①鲜卑族自身的落后,难以对先进地区实施有效管理    
    ②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需要缓解   
    ④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馑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 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     ]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B.教徒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通过《圣经》信仰上帝,无需通过教皇

  • 马克思赞誉穆罕默德·阿里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②民族工业发展
    ③人民反抗减少 ④实际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 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

    A、为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废除武士特权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     ]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摘自[ 英] 戴维·米勒等《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 美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共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性别、财产、年龄限制。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取消选举权的男女不平等经历了240年。……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自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
    请回答:
    (1)“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完全更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比较美国、英国的宪政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与中国1954年《宪法》中的选举制度的主要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