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的分支,姓和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由此可见与“氏”产生最为相关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 《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邓氏自中与后累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此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
    A.察举制      
    B.世袭制         
    C.军功爵制         
    D.科举制
  • 我国古代有许多的著名宰相,比如诸葛亮、寇准、王安石等。实际上古代就有相国,秦朝时就正式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宰相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制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     ]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 法国学者加奈隆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这不能反映出   
    [     ]
    A.古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原则       
    B.古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C.演说是古雅典民众参与政务的重要手段        
    D.作者对古雅典民主制的肯定
  • 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     ]
    A.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意图就是要建立社会的平等   
    C.罗马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D.古代希腊、罗马各个阶层都能参与政治
  •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十二铜表法》的诞生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   
    B.成文法和万民法的诞生,都是平民和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    
    C.罗马法保护私人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民法大全》汇编于东罗马帝国时期,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 余秋雨2001年在其文章《扼守秋天》中写道:“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英国曾经“做了”“ 跨了”什么
    ①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②1688年的“光荣革命”    
    ③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④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初期,普遍认为奥巴马的“百日新政”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在外交上,奥巴马的民主党政府倡导“巧实力”政策,带领美国回归国际合作,开始显露出与上届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奉行的“单边主义”的明显不同。对美国两党政府的这种政策转变,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A.改变的不过是外交风格和表达方式、具体目标的不同
    B.维护美国的核心利益仍然是奥巴马与布什同样坚持的重点
    C.由于金融危机的打击,奥巴马政府开始放弃维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D.奥巴马作为政治家能根据现实,不断调整所体现出的灵活性
  • 下列图示中体现的民主内涵有
    ①选举制 ②任期制 ③集体领导的议会制  ④比例代表制    
    [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                                    
    [     ]
    A.杰弗逊说:“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
    B.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
    C.一个政客说:“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
    D.菲迪南德在《富豪和超级富豪》中指出:“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在正反两面”
  • 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主义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下列各项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B.宰相对皇帝负责
    C.皇帝是国家元首           
    D.议会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
  • 清同治三年(1864年),有四位法国人在巴黎一咖啡厅里聚会聊天。甲说:“我参加过滑铁卢战役。”乙说:“我给路易·波拿巴上台投了一票。”丙说:“我参加过第三共和国成立庆典活动。”丁说:“我进过中国皇宫。”他们当中谁的话不可能符合史实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2012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英国下议院大选自5月6日开始后,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今年共有8名华裔候选人参选,人数创历来最高,如果有候选人胜选,将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华裔国会议员,写下新的历史一页。关于英、法、德、美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获得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席位的政党领袖将会被英王任命为首相,负责组阁
    B.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C. 美国虽然实行三权分立制,但总统的权力最大,受到的制约和限制最小
    D. 德国的帝国议会虽然拥有立法权,但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 中华文明一直是独立地发展的,并且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西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这一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     ]
    A.客观地反映了清王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彻底抛弃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有何惧哉?”这表明战前
    [     ]
    A. 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 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 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 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存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 甲午战争和维新运动
  • 梁启超在给康有为信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其中,“病”和“药”分别指 
    [     ]
    A. 奴隶性,自由     
    B. 专制,共和       
    C. 奴隶性,科学       
    D. 腐败,民主
  • 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某事件时这样表述:“百姓中最为落后的那部分人受到文人寡头政治中极端守旧集团的鼓励而起来反抗了。”佩雷菲特表述的这一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 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下列不属于“沉重失望”的是 
    [     ]
    A. 军阀混战日盛一日        
    B. 尊孔读经成为潮流        
    C. 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D. 政党政治沦为工具
  •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到:“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的一组是  
    [     ]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民族工业产生、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
    A. 社会变迁的角度   
    B. 现代化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社会群体的角度
  • 1920年,陈独秀将新旧教育加以比较,就其性质作了准确的阐述:“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新教育就不是这样,新教育时时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陈独秀新教育观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
    A. 五四新文化运动      
    B. 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
    C. 中国共产党诞生      
    D.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历史分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选项中两个历史时期具有从属关系的是   
    [     ]
    A.晚清时期与北洋政府时期     
    B.民国时期与北洋政府时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北洋政府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与“冷战”时期
  • 下面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攻打冬宫
    [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
  • 《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罗曼洛夫王朝的战争政策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B.列宁在四月份提出的口号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C.战争造成的紧张是爆发第二次革命的关键因素
    D.半年后的第二次革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指出:“大革命失败(1927)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这样,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共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不包括   
    [     ]
    A.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C.两次克服了党内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
◎ 2012届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抗战,这支军队应属于 
    [     ]
    A. 国民革命军     
    B. 八路军         
    C. 中国工农红军        
    D. 中国人民解放军
  • 1938年7月召开了第一届国民参政会,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等人受中共的委派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发布宣言称:否认国民政府,就是否认中国国家。这说明   
    [     ]
    A.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只承认国民政府    
    B.中国境内只存在国民政府一个政府   
    C.中共和国民党都是平等的执政党      
    D.中国在国共合作基础上进行全民族抗战
  • 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二者的相同点有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②毛泽东都直接参与其中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        
    ④都为国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山东蓬莱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支援前线所经过的战线,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三省有关的城镇和村庄的地名。由此可判断,他支援过下列哪次战役    
    [     ]
    A. 台儿庄战役     
    B. 淮海战役    
    C. 辽沈战役    
    D. 平津战役
  •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四部宪法,它经历多次修改,不断完善,沿用至今。据此,1999年3月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     ]
    A.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B.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将基本路线写入宪法     
    D.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美国的矛盾心态体现了
    [     ]
    A.美国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C.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美国外交思想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 尼克松说:“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不满的种子”不包括
    [     ]
    A.一党执政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国际地位不高     
    D.思想高度统一
  • 很多西方学者在研究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关系时,“国际事务中的每一个事件都被放在冷战的框架中,被理解为是增强了或是削弱了这场对峙中某一方的势力。”他们的认识
    ①把国家间的冲突置于优先与核心地位
    ②从现实主义角度解释历史事件    
    ③没有体现全球意识的成长             
    ④关注战争与和平
    [     ]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 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 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对“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
    A.是一个常数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是一个常数                     
    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 刘宗绪在《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中提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是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B.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C.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
    D.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
  •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下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1)依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西塞罗对法治的看法有何不同?两者的主张对后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 。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政府论》
    “我国乃系老专制国,完全为人治人力”,“民主政治赖以维系不敝者,其根本存于法律……,,“凡属国人咸属平等”, “何谓五权分立?盖除立法、司法、行政外,加入了弹劾、考试二种是已。”“司法为独立机关”。  
    ——《孙中山: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开创者》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相同点。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成就。并分析近代西方确立典型的法治社会的主要原因。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 占总数的69%。 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 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适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2009年11月)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