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广西自治区百所重点中学高三历史阶段性检测(文科综合)的第一部分试题
  • 弗洛伊德曾说:“人类的自我观念在科学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两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是地球中心说的破除……第二次是生物学研究,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世界的子民’,打破人一向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尊贵地位。”对这两次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别   
    [     ]
    A.伽利略和达尔文    
    B.哥白尼和牛顿   
    C.牛顿和爱因斯坦    
    D.哥白尼和达尔文
  • 阅读下图《老船长(俾斯麦)离舰了》,“老船长”完成的最主要的历史使命是   
    [     ]
    A.把普鲁士带上资本主义道路   
    B.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C.使德意志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D.建立了德意志的民主制度
  • 1914年8月威廉二世在《致德国人民》中说:“……当敌人全副武装准备背信弃义进攻时,他们却要求我们袖手旁观。他们不让我们坚定忠诚地支援我们的盟友,而我们的盟友正在为维护她的大国地位而斗争。”其中“我们的盟友”是指   
    [     ]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奥匈帝国
  • 新政拥护者、罗斯福智囊团成员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后来评价道(尽管当时没有人会这么讲):“实际上整个新政就是胡佛所开启之政策的外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胡佛也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   
    B.胡佛也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罗斯福延续了胡佛的主要政策   
    D.当时人们完全误解了胡佛
◎ 2011届广西自治区百所重点中学高三历史阶段性检测(文科综合)的第二部分试题
  •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苏联在第二次大战时之作为与帝俄在第一次大战时之作为不同,有目共睹,而且当中相距只20年,斯大林能实际建设的时间更短。所以新体制有它的作用,无法一笔勾销。”材料中的“作用”主要是指   
    [     ]
    A.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   
    B.苏联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成为了世界的经济强国   
    D.苏联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 “它们都有一批支持者……双方都展现了传教般的狂热……   (它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胜利者……”对这里的“传教”理解正确的是   
    [     ]
    A.传播天主教    
    B.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   
    C.推行各自的意识形态  
    D.宣传民族主义
  • 《新资本主义》一书指出:“依靠组织、技术和金钱把世界当作一个完全的单位来管理。”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     ]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   
    C.经济自由化        
    D.经济技术化
  • 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孔,指孔道、途径),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管仲   
    [     ]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权是历史的必然   
    C.主张国家应当掌握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 2011届广西自治区百所重点中学高三历史阶段性检测(文科综合)的第三部分试题
  • 谏官是中国古代历朝所设的评议朝政的官员。宋代以前,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如唐代谏官魏征对唐太宗的劝谏);宋代以后,谏官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就将宰相置于言谏监督   之中。宋代前后谏官职权的变化说明了   
    [     ]
    A.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B.宋代谏官的地位和职权下降   
    C.宋代皇权专制超过前代   
    D.宋代注重对宰相职权的监督
  • 《干戈春秋》一书指出,火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下图是该书中记载的两种不同朝代的火箭武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主要功能        
    B.发射动力   
    C.对欧洲的影响    
    D.社会制度基础
  •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     ]
    A.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   
    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   
    D.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 下表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部分),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   
    B.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C.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发展迅速   
    D.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中国亘古以来制度上最彻底的变革,这一制度把整个传统结构都颠倒过来了……四万万五千万的老百姓都是“皇帝”,而从前的皇帝、大官儿都成了“公仆”。                                
    ——《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方殷的机会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这些活剧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作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竞不是当初所期待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并不是包治中国百病的良药。多党制、议会制这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在民国初年都尝试实行过,结果却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形式。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说来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一场更加巨大的革命风暴正在孕育着,将要降临到中国的大地上来。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材料中说,“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随后,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找到了怎样的出路?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历程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7世纪时,丝、织锦和薄纱是中国最大量的出口货物。到了宋代,丝绸、瓷器与铁器在出口品中并列为大宗。元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的官方接触日益频繁,与这些地方的贸易也出现明显扩展。中国出口丝绸、瓷器、铜钱、铁锅、漆器等产品,进口品则以胡椒为主。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在寻找欧洲通向印度的航路时航行到图中A处时(位于南非西南的半岛南端,是一个多岩石的海岬。海岬是指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因多风暴,取名风暴角,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之一,但从此通往富庶的东方航道有望,故后又改称好望角。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国通史》中指出,“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18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金融中心地位、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英国工业中心伯明翰为殖民地提供了种种产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

    1815年的额大不列颠帝国
    材料二   下表为2010年1—6月中英双边贸易中居前列的产品部分数据表。
    注:①中国是英国第十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②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大优势,是英国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最大进口来源地。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制造业的特点及成因。简要指出古代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地位如何?结合材料一,说明这一“全球贸易网络”是如何建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