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岳麓版山东省金乡二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汉代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男耕女织     
    D.集体耕作
  • 下列属于唐宋时期我国制瓷业成就的是
    ①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出现五大名窑 ③出现珐琅瓷 ④景德镇成为瓷都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 后世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
    [     ]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 下列有关北宋时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
    A.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B.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未被打破
    C.出现早市、夜市昼夜相连的现象       
    D.出现了古代四大商业名镇
  • 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
    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 ②分散于宅屋之间
    ③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下列不属于宋代纺织业发展表现的是
    [     ]
    A.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地区           
    B.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C.丝织工艺水平有新的提高           
    D.纺织业中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 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     ]
    A.严密控制经济                     
    B.区域经济管理
    C.重农抑商                         
    D.禁奢侈
  • 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     ]
    A.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D.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2011-2012学年岳麓版山东省金乡二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①荣宗敬②荣德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的,依此从下列人物中再选一个
    [     ]
    A.曾国藩          
    B.张謇          
    C.李鸿章         
    D.宋子文
  • 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国商品的涌人                   
    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繁重的捐税负担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 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
    A.外资企业的出现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工人运动的高涨                   
    D.“实业救国”的热潮
  • 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指
    [     ]
    A.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农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①劳动力市场 ②商品市场 ③资本原始积累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 下列有关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政治近代化的步伐     
    B.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住处的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 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915年,约翰夫妇来到中国,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辛亥革命后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这主要说明
    [     ]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生活习俗的变迁成乡发展不平衡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旧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 2011-2012学年岳麓版山东省金乡二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     ]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 在面临空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由此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是
    [     ]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C. 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 1 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 克林顿上台后,实施的经济政策是
    [     ]
    A.凯恩斯主义             
    B.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C.多市场、少政府         
    D.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 下列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A.“滞胀”——复苏——繁荣    
    B.“滞胀”——繁荣——复苏
    C.复苏——“滞胀”——繁荣    
    D.繁荣——“滞胀”——复苏
  • 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
    [     ]
    A.福利制度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日”,是一些美洲国家的节日。“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1)哥伦布最重要的历史活动是什么?在评价哥伦布时,布什与查韦斯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有人提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依据有哪些?
                                                                                                                                                                    
    (3)据材料二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两种对立的观点?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加入世贸组织?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中国,朝廷因战争开支或财政危机向民间借债,最早可以追回到2600年前的齐国,当时因战争费用,管子建议向民间富人借钱。从那以后,各朝代可能都这样做过。但是,在现代银行于19世纪末出现在中国之前,一方面这种私人借贷的规模有限,风险分摊的范围也很有限,传统中国的民间借贷利率在许多世纪里高于30%;另一方面借贷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到一年,这么短的期限对缓解朝廷财政危机帮助不大。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是民间私人之间借贷发生纠纷,被侵权方可向对方讨债,甚至打官司;可是,如果私人把钱贷给朝廷,在专制皇帝不还债时,你可能只能仰天长叹了。因此,在皇权之下,即使朝廷想借债,也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借出。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长期限的资本市场,这当然限制了朝廷解决财政危机的能力,使朝代更替的速度加快。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的财政与王室的财政分开,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变成了英国国债,而不再是王室的债务;因为有了议会作保证,英国国债的信誉度大大增强,成为伦敦金融市场中备受投资者追捧的证券。金融市场的活跃,吸引大量的商人与银行家们从欧洲各地迁往伦敦,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开始向伦敦转移。
    ——央视纪录片《华尔街》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向民间借债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国债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