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历史高考适应性练习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
    A.黄帝传说      
    B.商朝卜辞        
    C.《三国演义》      
    D.《资治通鉴》
  • 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     ]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对此评论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封建与世袭            
    B.九品中正制存在严重弊端
    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相对公正            
    D.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抵抗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由于报纸上并没有,《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只鸟翼的船”(下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 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 “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表明法国在革命过程中追求的主要是      
    [     ]
    A.自由、人权    
    B.共和、博爱      
    C.平等、民主      
    D.法制、科学
◎ 2012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历史高考适应性练习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曾写道:“他(富兰克林·罗斯福)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对以上评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
    B.罗斯福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
    C.罗斯福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数据来源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某学习兴趣小组以“改变时空的发明”为主题,绘制一张表格,列出交通运输、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下表中比较全面反映主题内容的一组是
    [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  ,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庭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 下图为一只四系瓷瓶,盛酒器,上饰“……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 依( 旧) 好; 人,不见了。”关于其制作的可能时代说法较为正确的是
    [     ]
    A.饰有隶书作品,秦朝隶书盛行,这应当是秦朝作品
    B.饰有行书作品,晋代行书盛行,这应当是晋代作品
    C.所饰作品为诗歌,诗文饰于瓷器始于唐朝,这应当是唐朝作品
    D.所饰作品为小令,元代开始盛行,这应当是元代作品
  •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严复因少年丧父、家道中落而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轮船驾驶;詹天佑因家境贫寒而加入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行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     ]
    A.重孔孟之道,视科举为正途        
    B.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C.西方科学技术仍被歧视            
    D.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为参桂补酒播放了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1980年北大的学生开始民主选举学生会主席,1982年有人穿上了牛仔裤,1983年北京农展馆里首次公演模特时装表演,1984年纺织部部长52岁的女部长吴文英出差时穿了紧身花褂与线条流畅的裙子……。
    [     ]
    A.政治改革起步    
    B.进入工业化时代    
    C.思想日益开放    
    D.休闲方式多样化
◎ 2012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历史高考适应性练习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表为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 部分) 。说明了
    [     ]
    A.社会上层青年为抗日贡献力量            
    B.美国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日
    C.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      
    D.国民政府做了抗日国防准备
  • 下图为2006-2011 年间中国的GDP 走势图。读图分析,造成GDP 出现最低值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B.中国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
    C.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制裁            
    D.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
  • 《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     ]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 “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伸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以下史实不能加以印证的是
    [     ]
    A.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              
    B.新航路的开辟  
    C.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根据本章规定所批准、制定或颁布的一切公平竞争法规、协议和执照均须包括下列条件:(1 )雇员应有组织起来和通过自行选出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3 )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他雇用条件。”此条文反映的经济政策特点是
    [     ]
    A.国家干预经济    
    B.恢复商品市场    
    C.保护工人利益    
    D.防止恶性竞争
  • 下面是20 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高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最早衰退      
    B.高中低收入国家经济结构均有变化
    C.高低收入国家工业差距缩小        
    D.中低收入国家工业水平超越高收入国家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  王绍光  周建明  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  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材料三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自《渴望生活在宋朝》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 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宫崎市定受到哪些史学范式(史观)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历史观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审视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着重东西的汇合。
    中西农耕文明
    下表反映的是10-14世纪中西的农业状况
    (1)据表格内容比较分析古代的中西农耕文明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文明崛起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地扩大到全球……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地扩大到全球……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明多元一体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的,外来的印度佛教与本土的儒、道两家从来没有因文化的原因发生过战争,只有三次因政治经济的原因有着冲突,当时的朝廷曾对佛教加以打击,但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在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3)概述材料中作者对不同文化发展的观点。结合近代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史实来说明此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世纪起,欧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中期欧洲大事年表
    材料二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1)阅读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脉搏。依据以上大事年表,分析归纳16 ~17世纪上半期欧洲国家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转型是各种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经济、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是怎样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制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三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法制化国家.17 世纪中到19 世纪初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过程通常伴随着重要的立法过程。
    材料四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 年3 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英国、美国、法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立法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产生的背景并做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