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江苏省宜兴市六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 历史课中,几位学生讨论到商代与周代的一些问题,其中说法恰当的是
    甲:“商与周在王位继承上很不相同,商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周是嫡长子死了,则由庶长子继位。”
    乙:“商代迁徙频繁,表示他们还是游牧社会;周代海外贸易发达,已进入商业社会。”丙:“甲骨文提供我们对商代的认识;诗经提供我们对周人生活的认识。”
    丁:“商人迷信鬼神;周人遵守礼乐制度。”
    [     ]
    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丙、丁
  • 小王在班级图书角阅读《红楼梦》时,看到书中第九十回,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
    [     ]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
    [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度量衡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2007年1月8日,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六安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
    [     ]
    A.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
    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颁布,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 2011-2012学年江苏省宜兴市六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资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 《元史》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反映了
    ①封建化加速②郡县制度是创新③开创了行省制度④存在民族矛盾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 “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     ]
    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
  • 下列能够用来说明与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原因相关的资料是
    ①希腊地图
    ②爱琴海地区贸易图
    ③发言计时器
    ④陶片放逐法使用的陶片
    [     ]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第21 节写到:“他使每一个居住区内的居民都相互成为其他居住区的(名义)乡民,为的是使新公民们不致因其父名的使用而受窘,而可以借其居住区的名称来称谓;雅典人私下里以区名相称即源于此。”引文中所称的“他”应是  
    [     ]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庇西特拉图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
    [     ]

    A.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
    B.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
    C.伯里克利与民主政治确立之研究
    D.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

  •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代雅典的这一制度
    [     ]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 2011-2012学年江苏省宜兴市六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 公元前4 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幕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幕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幕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幕洛的家人败诉。法官依据的是
    [     ]
    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新敕》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 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 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 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     ]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对耶林格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罗马法对罗马持久统治的维系起到积极作用
    B.罗马人不仅能以武力打天下,更懂得以法律统治世界
    C.表明罗马法律体系的高度成熟
    D.罗马法在世界史特别是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 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四    
    材料四(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傅畅为何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政治权利分配的标准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造成上述东西方政治制度变化的根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公民大会每隔10 天集会一次,20 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使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 个部落各选出50 人。这50 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 公民不纳税) ,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3 )与材料二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 )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三分别涉及到政治上的什么改革措施?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