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图1                                       图2                                              图3
    [     ]
    A.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专制  
    B.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
    C.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
    D.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
  • 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
    [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元老院        
    D.陪审法庭
  • 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他这种自信源于
    [     ]
     A.领袖地位
    B.充裕的物质生活
    C.雅典人所受的良好教育
    D.雅典的民主制
  •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     ]
    A.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增强了本国的实力    
    D.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
  • 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     ]
    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商鞅变法过程中,守旧贵族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对太子不好动刑,就严惩了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商鞅变法中奉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B.商鞅敢于同守旧势力进行斗争
    C.商鞅变法狠狠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    
    D.改革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 下列对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政治体制落后      
    B.民族问题突出  
    C.阶级矛盾尖锐          
    D.汉族文化被彻底抛弃
  •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 把鲜卑族统治者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     ]
    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 2011-2012学年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与“顷不比亩善”的观念相似的是
    [     ]
    A.多多益善     
    B.不求甚解     
    C.宁少勿滥     
    D.不思进取
  • 北宋中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局面,原因是
    [     ]
    A.政府“不抑兼并”      
    B.广大农民流亡  
    C.自然环境恶化          
    D.均田制遭破坏
  • 右图为宋军官佩牌:宋鄜延路第四将下属军官佩戴的铜牌。图中信息与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措施直接有关
    [     ]
    A.更戍法
    B.保甲法
    C.保马法
    D.将兵法
  • 王安石变法吸取庆历新政失败的教训主要体现在
    [     ]
    A.制定了具体的理财措施  
    B.通过裁减官吏来解决财政困难
    C.增加军事改革内容      
    D.增加了教育改革内容
  • 下图所示工程的主要功能  
    [     ]
    A.运输    
    B.灌溉  
    C.饮用      
    D.防洪
  • 下图反映了中世纪西欧政治的什么特点
    [     ]
    A.国王是教皇的奴仆
    B.教权与王权分庭抗礼
    C.教会统治西欧    
    D.教会发生分裂
  •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识,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大败荷兰舰队。他对荷兰的使者说:“事实证明,神并不在你们一边!”请判断克伦威尔所信奉的清教实际上属于  
    [     ]
    A.天主教
    B.马丁·路德教
    C.加尔文教
    D.英国国教
  • 19世纪40年代,默罕默德·阿里改革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得七零八落的主要原因是 
    [     ]
    A.阿里对外进行扩张战争
    B.英国等列强的殖民扩张
    C.奥斯曼素丹对埃及的打击
    D.阿里加重了人民的掠夺和剥削
  • “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脚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19世纪中期俄国的黑暗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     ]
    A.沙皇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B.农奴地位卑微、生活悲惨
    C.任何人都没有生活保障
    D.实行对外战争
  • 右图是“民粹派在农村宣传”的历史图片,下列思想不属于他们宣传内容的是
    [     ]
    A.主张资产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
    B.痛恨沙皇专制制度对农民的剥削
    C.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D.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 2011-2012学年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 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
    [     ]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贵族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 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的重要转折点是
    [     ]
    A.“黑船事件”    
    B.戊辰战争      
    C.“大政奉还”  
    D.尊王攘夷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 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文化运动
  • 马克思说的:“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是针对
    [     ]
    A.明治政府的“废藩置县 ”措施    
    B.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措施
    C.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措施    
    D.明治政府的“近代天皇”制度
  •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外国资本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
    C.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刺激
  •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
    [     ]
    A.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     ]
    A.爱国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史记·商君书·农战第三》
            材料二 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后安石当国,其所主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在变法实践中是如何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提出以儒变法和以儒教为国教还有直接抵抗基督教文化的动机。康氏认为“耶教言灵魂界之事,其圆满不如佛,言人间之事,其精备不如孔子”。他觉得儒、佛、基督三教虽讲基本上相同的真理,但以基督教最不如人意。他相信儒教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学说都优越,在理论上适宜全人类,是在目前情况下惟一适合中国的宗教。为了保全帝国的目的,中国的法律、行政和经济制度都必须按照西方的模式改变;但如果放弃儒教,企图对整个道德生活西化,则将是文化自杀。因此,康氏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所取的立场,可说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
    ——包万超《重读戊戌变法》
            材料二  魏孝文帝重视南朝文化,积极模拟和取鉴,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经史学术的风格上,都表现出某种南朝化的倾向,进而开启了南学北输的时代文化趋势,影响尤为深远。
    ——《略论北魏孝文帝之文化修养及其表现与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对待儒教的态度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对南朝文化的态度及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和贵族在1917年崩溃前,面对革命威胁万分恐慌。使俄国将西方式革命作为异己来接受,但自身痛苦经验即17—18世纪农民战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上层意识,起义群众的“名字”具有了魔力,“普加乔夫”一词成为农民造反的代名词。上层中改革拥护者竭力渲染面临爆发“农民革命”之虞,借助这张王牌敦促政府改革。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创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方面的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