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     ]
    A、四手共抬一                         
    B、执干戈以卫社稷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了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 秦半两钱作为中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其形制外圆内方,以后被历代仿效,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统一形制。关于这种设计下列说法最全面的是
    [     ]
    A、反映了统治者希望统治区域广阔无边的愿望
    B、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的理念
    C、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D、体现了中央政权有序治理四方的中心地位
  •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后,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的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B、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C、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通判的设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之所以说“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     ]
    A、适用于罗马帝国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B、用来管理所有罗马帝国公民
    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D、在罗马帝国统治地区内通用
  • 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亚里士多德称赞的是古希腊公民
    [     ]
    A、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B、积极参政的政治素养
    C、强烈的民主意识                  
    D、深受海洋文明影响的素养
  • 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结构属于研究性学习的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形成:《民法大全》
    [     ]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 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样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取一个女奴为妻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了“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男子。那么法庭将
    [     ]
    A、进行调解                         
    B、宣布“休妻”无效
    C、要求男子赔偿                     
    D、不予理睬
  • 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对她的描述是:身穿白袍,右手提天平,左手执剑,双眼蒙布。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罗马法的全面复兴,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的雕像开始出现在各个城市的法院门口。如今,在世界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我们都可以看到朱斯提提亚的雕像,雕像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古罗马法律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对该女神像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身穿白袍,象征一身清白、刚正不阿 
    B、左手提天平,象征公平裁判,在正义面前人人平等
    C、右手执剑,代表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 
    D、双眼蒙布,表示摒弃亲疏远近,理性客观
  •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人类社会的第三大定律是指  
    [     ]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美国宪法起草者)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日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宪法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
    B、宪法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C、宪法规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D、宪法赋予了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民主政治有“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原则民主指的是一种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程序民主指的则是一种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根据上述观点,美国《1787年宪法》应该是
    [     ]
    A、更集中体现原则民主                            
    B、更集中体现程序民主
    C、原则民主高于程序民主                          
    D、既非原则民主也非程序民主
  •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材料的实质在于说明
    [     ]
    A、1787年宪法比《权利法案》落后
    B、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C、1787年宪法是不完善但很进步的资产阶级国家宪法
    D、这部宪法最大的失误是种族歧视和君主立宪
  • 一法国作家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这说明此作家反对 
    [     ]
    A、武装保护鸦片贸易                   
    B、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C、寻找借口发动战争                   
    D、歧视中国发展落后
  • 1862年7月7日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天国运动与此材料的观点不符的是
    [     ]
    A、动摇了封建统治                  
    B、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C、造成了社会动荡                  
    D、未提出建设性方案
  • “武昌起义之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  《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     ]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B、任何局部变革从长远看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 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 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 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为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 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     ]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 《秋收起义暴动歌》中唱到“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歌中“成了功”的含义是    
    [     ]
    A、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山区进攻  
    B、起义军占领了城市长沙
    C、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
    A、战争的性质                           
    B、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民族立场
  •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     ]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伯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这表明
    [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D、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 “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     ]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 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     ]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欲提出“双重代表权”
    B、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与美国的外交策略斗争
  • 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指由中国领导创立的、目的在于“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
    [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东南亚联盟国家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
  •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的交流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我们应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很快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中国新闻网》
    (1)据材料一中“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说明以“中国古代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英、法、美、德的政体概括说明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模仿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三、四分析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