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人民版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作为一位雅典的公民,阿帕亚年收入100麦斗,他不能拥有以下哪项权力     
    [     ]
    A.当选为“四百人会议”中的一员      
    B.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C.按照“遗嘱法”,把遗产交付给自己的侄子      
    D.参加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 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因为他      
    [     ]
    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     
    B.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D.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力
  • 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针对哪些人而言     
    [     ]
    A.雅典的自由民           
    B.雅典平民      
    C.雅典贵族               
    D.雅典的执政官
  •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连坐制                      
    D.推行县制
  •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与鲁国“初税亩”的共同本质是    
    [     ]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有利于农民获得土地      
    C.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D.赋税有了统一的标准
  •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 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都具有     
    [     ]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改革的性质          
    D.官制改革的性质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少变法阻力                 
    B.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
    A.迁都洛阳                     
    B.与汉族通婚      
    C.实行均田制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 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倡导严刑峻法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 2011-2012学年人民版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的是     
    ①农田水利法 ②市易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均输法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
    A.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B.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主张的核心是    
    [     ]
    A.精简军队                    
    B.轻徭薄赋     
    C.整顿吏治                    
    D.限制“恩荫”
  •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者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力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
    A.教权高于王权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C.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 宗教“异端”运动是  
    [     ]
    A.废除天主教会的斗争     
    B.推翻封建王权的运动     
    C.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D.用与天主教会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反封建的斗争
  • 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教皇权威 ④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和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发生,其相同背景是    
    [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    
    C.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D.受宗教迫害最严重
  • 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根源是
    [     ]
    A.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B.农奴制盛行
    C.俄国科学技术落后        
    D.垄断组织尚未产生
  •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
    C.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          
    D.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  
    [     ]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     ]
    A.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 2011-2012学年人民版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     ]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置产兴业”政策
    C.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 尊王攘夷运动与倒幕运动的主要不同是
    [     ]
    A.对待天皇的态度                
    B.参与斗争的各阶层力量
    C.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D.是否推翻幕府统治
  • 1854年签订的《日美亲善条约》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这是 
    [     ]
    A.司法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                 
    D.议定关税权
  •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不敢触犯封建制度
  • 19世纪90年代初,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件事表明    
    [     ]
    A.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
    D.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扎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 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社会的相同点有
    ①都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②都发生了要求改变社会性质的运动
    ③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④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便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 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司多年,每天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普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武官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先后考察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通过考察,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  明治时期,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1)材料一中的“破历来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分别是指明治维新哪两项重大举措?具体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脱亚入欧”的?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