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度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据台海网报道,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浙江奉化安葬,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蒋方智这种文化情结源于中国古代 
                                            蒋氏故居                          蒋介石生前在奉化选定的墓葬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 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记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汉书·孔光传》记载“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书中描绘的这种现象最不可能发生在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材料描述的侵华战争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
    A.丞相
    B.郡守
    C.御史大夫
    D.刺史
  •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诗中的大将是
    [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 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选拨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巩固周王室统治
    D.团结功臣贵族
  •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台儿庄战役
    C.南京大屠杀
    D.中共七大的召开
  • 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改变这种局面,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
    [     ]
    A.成立兴中会
    B.成立同盟会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发动武昌起义
  •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其中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元朝行省制
◎ 2010-2011学年度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后来,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其主要奋斗目标
    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  有资料载,广东罗定籍的国民革命军军长蔡廷锴由于重创日军,成为国民英雄。“蔡廷锴将军牌香烟”成了是年广州最受欢迎的爱国年货。蔡廷锴将军重创日军是指其
    [     ]
    A.在九一八事变后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
    B.在一二八事变后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C.在长城抗战中率部收复喜峰口
    D.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 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     ]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 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下列各项政策或措施中中与之相反的是
    [     ]
    A.册封制度
    B.和亲政策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某次作战计划中指出“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并有利于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就现已形成之包围态势,(对敌)运用优势兵力断绝其联系”该作战计划提出应是在
    [     ]
    A.1937年
    B.1938年
    C.1939年
    D.1945年
  •  张学良在回忆录中提到“当事变之后,良曾召集西北剿匪总部全体同人训话……良该当时公开之言论,尊崇蒋公仍为吾等之领袖也。”这里的“事变” 是指
    [     ]
    A.东北易帜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 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 ④义和团运动  
    [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     ]
  • 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军备落后
    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
    D.军纪松弛
  • 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 2010-2011学年度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某次革命事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是役”是指
    [     ]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  “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反映的战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     ]
    A.平壤战役
    B.辽东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 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     ]
    A.天京事变
    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     ]
    A.义和团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  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     ]
    A.《血战台儿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百团大战始末》
    D.《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 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     ]
    A.
    B.
    C. 
    D.
  •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老兵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规定清朝时通行称呼中的大人、老爷一律改为先生、君、同志等,这体现的主要原则是
    [     ]
    A.民主
    B.自由
    C.平等
    D.共和
  • 一位外国记者在抗战时期某次大捷后写到“这次大捷是值得纪念的,这有许多理由。它是华北、上海和南京沦陷以后,中国在正面战场上从敌人手中收复的第一个城镇。”这次大捷是指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 某一同学在阅读一古籍时,有这样的记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机机要,主之议政处”。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
    A.顺治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党人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对国家的政体制度做了重大改变,即将国家的政体改为 
    [     ]
    A.总统制
    B.共和制
    C.责任内阁制
    D.三权分立制
  •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族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 《 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 的宣传漫画。“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     ]
    A.三权分立
    B.民族独立
    C.主权在民
    D.民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