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中国古代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                         
    [     ]
    A.两晋之际      
    B.安史之乱时     
    C.两宋之际      
    D.宋都南迁以后
  •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          
    B.建州女真进入辽沈地区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 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
    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 ②地域分工趋势明显
    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 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国家实行土地轮休政策
  •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                                      
    [     ]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    
    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 1912-1919年的八年间,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由此推断,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应在                
    [     ]
    A.一战期间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民国建立到抗战爆发前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搜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     ]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平煤矿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 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
    A.中国民族工业的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C.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利用了大量资本      
    D.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李鸿章去世后,梁启超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对李鸿章的评语是:“……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视李鸿章为“伟人”的依据是
    [     ]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B.坚持“中体西用”维护了传统文化
    C.发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D.与外国订立合约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 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 下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
    A.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 大学历史教材《世界近代史》指出:“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民的经济生活     
    B.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世界历史形成
    D.极大地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工业革命的需求              
    B.资本主义进一步殖民扩张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对下边“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 
    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的运用 
    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     ]
    A.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C.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特色标题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     ]
    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               
    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C.英国,俄国,美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美国
  •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情况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梯子”和“安全网”分别应理解为  
    [     ]
    A.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B.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
    C.经济建设和国防体系                   
    D.国民教育和社会治安
  • 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是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①增加了就业渠道 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④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美国转嫁危机的一种做法            
    B.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C.导致国际贸易萎缩                    
    D.有利于迅速渡过危机
  • 下面的图片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或公司的照片,它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图1 美国国营铁路公司        图2 法国国营铁路公司  

    图3 日本国营NHK 电视台   图4 联邦德国国营铁路
    [     ]
    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重视限制私有化的发展
  •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 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西方著名学者埃尔顿是这样认为的:“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先入自见的危害大于证据之不足或细节之谬误。……在他理解这些证据之前,他不问也不应该问具体的问题。”下面几种学习方法最符合埃尔顿的观点是
    [     ]
    A.理论联系实际                          
    B.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C.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D.重视调查研究
  • 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以东京为例,简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分析该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摘自嘉庆《大清会典》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商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的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 的法律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提示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人及残疾人保险法,以保障工人权利。
    ——根据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美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的法律出台的背景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