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在古代北方地区流行这样一句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     ]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 古代欧洲称中国为Seres,现代英文称中国为China。据说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闻名于世有关。你认为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是 
    [     ]
    A.青铜业、冶铁业           
    B.制瓷业、棉织业
    C.丝织业、制瓷业           
    D.造纸业、采煤业
  • 话剧《立秋》艺术地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     ]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 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私田的大量出现
    C.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          
    D.周王室日益衰微
  • 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     ]
    A.休养生息政策                  
    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                
    D.反腐倡廉的政策
  •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从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过程已经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开始”在当时主要指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金融中心开始转移到美洲
    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D.美洲和欧洲之间开始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
  •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 2011-2012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造成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      
    B.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C.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加剧
  • 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     ]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 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对此,一些史学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这主要是指
    [     ]
    A.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C.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 下列史实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
    A.创办近代企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建成近代海军      
    D.发展海外贸易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此广告一出,该香烟销量大增,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华民国成立之初       
    D.新中国成立之初
  •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     ]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 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 阅读下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956~1965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
    [     ]
    A.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B.大跃进运动使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C.导致1959~1961年粮食产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
    D.1961年后粮食生产的恢复得益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所作出的最重大决策是
    [     ]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2011-2012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     ]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D.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 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 在中国近现代,有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仪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这种服装的名称是
    [      ]
    A.长袍马褂      
    B.西装        
    C. 中山装       
    D.列宁装  
  • 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     ]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五: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什么?统治者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五,请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材料三: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材料四: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什么年代?最初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张謇的大生纱厂获得很快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此,学术界和政府各部门均进行了“改革开放30年回眸”研讨和纪念活动。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材料二:……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摘自胡锦涛2008年12月《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演讲稿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