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曰:“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 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
    A.都实行王位世袭制        
    B.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   
    C.都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D.都由部落联盟首领担任最高统治者
  • 《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最大的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B.大宗和小宗既是兄弟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C.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所以鲁国内部再分封当然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D.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缓和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 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     ]
    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说过:“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傅斯年的观点是 
    [     ]
    A.不应该补全史料
    B.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C.不应该解释史料
    D.应该坚持过去之说
  • 恩格斯曾说“(希腊人)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地位。”下列因素中不能说明希腊为“其他民族无法企及”的是
    [     ]
    A.城邦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公共政治事务   
    B.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 
    C.拥有史诗、戏剧、哲学等世界文化珍品 
    D.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
  • 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罗马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罗马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罗马法是奴隶主统治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④罗马法是世界史上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古代法律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与英国相比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美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独立        
    B.当时美国、英国政体的性质不同 
    C.美国的共和政体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先进 
    D.美国没有历史负担是其建立共和政体重要因素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对议会负责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     ]
    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责任内阁制                     
    D.1832年议会改革
  •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哪国政治制度的演进符合材料中的描述
    [     ]
    A.法国共和政体                   
    B.美国民主共和制 
    C.英国君主立宪制                 
    D.中国民主共和制
  •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材料反映出德国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B.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C.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 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都规定
    [     ]
    A.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B.国家权力相互平等与制衡 
    C.国家元首可以解散议会            
    D.政府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各图,回答问题。

    图1 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2公民大会碑刻

    图3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1)分别指出三幅图片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的政治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图一、图二不同政治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扼要归纳以上三种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单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  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已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