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     ]
    A.王莽  
    B.杨坚  
    C.李渊  
    D.李世民
  •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     ]
    A.汉武帝时  
    B.隋文帝时      
    C.隋炀帝时  
    D.唐太宗时
  •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
    A.攻打陈朝  
    B.巩固隋朝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攻打高丽
  • 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 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     ]
    A.姚崇  
    B.房玄龄    
    C.魏徵  
    D.杜如晦
  • 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 唐朝农民创制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
    [     ]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耧车
  •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 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 上书唐朝皇帝说“和同为一家”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
    A.尺带珠丹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禄东赞
  • 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形容的是哪个皇帝的统治      
    [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 我国唐朝创制且闻名于世的陶器艺术珍品是       
    [     ]
    A.唐三彩  
    B.青瓷  
    C.白瓷  
    D.青花瓷
◎ 2010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契丹国的建立②北宋的建立③西夏的建立
    [     ]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 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与下列哪一组相似         
    [     ]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前秦与后秦
    D.东魏与西魏
  • 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     ]
    A.赵高  
    B.杨国忠  
    C.秦桧  
    D.李林甫
  • 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     ]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
    A.美国的“美元”  
    B.英国的“英镑”
    C.中国的“交子”  
    D.法国的“法朗”
  • 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州、湖州在
    [     ]
    A.太湖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 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
    A.回纥  
    B.回族    
    C.藏族  
    D.蒙古族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
    [     ]
    A.岳飞  
    B.王安石  
    C.文天祥
    D.辛弃疾
  • 宋朝引进的良种水稻——占城稻,是从那个国家引进的 
    [     ]
    A.越南  
    B.泰国    
    C.新加坡
    D.缅甸
  •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是在
    [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 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的朝代是                 
    [     ]
    A.隋  
    B.唐  
    C.两宋  
    D.元
  • 玄奘西行天竺是下列哪部小说的素材                  
    [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西厢记》
◎ 2010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以下哪项不是宋、金议和的规定
    [     ]
    A.南宋向金称臣
    B.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C.南宋向金送岁币
    D.金将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 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
    A.开封  
    B.东京  
    C.广州  
    D.临安
  • 瓦舍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民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南山缺。”这几句词的作者是          
    [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 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期,史称“开元盛世”。
    [     ]
  •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此诗句与科举制有关。
    [     ]
  • 我国台湾在元朝时的名称是琉球。
    [     ]
  •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
  •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
  • 连线:
    女真族
    党项族
    蒙古族 西夏
     契丹族
  • 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         》,图中场景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        派来的求婚使者。
  • 下图是宋代风俗画《       ____》的一部分,此画作者是            
  • 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A      ____(地名),B        ____(地名)
    运河四段:C      ____D     ____ E       ____F      _____
  • 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5页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