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七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经济实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 领导人的性格、作风有时对历史的进程也会产生深远   的影响。下列叙述与赫鲁晓夫改革不能成功相符合的性格因素有
    ①大胆泼辣,勇于开拓②严谨认真,周密细致③作风急躁,反复无常④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     ]
    A.①③④  
    B.②    
    C.③④   
    D.①③
  •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戈尔巴乔火改革对苏联的影响巨大,改革失败的结果说明
    ①改革失败是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引起的必然结果
    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方向  
    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     ]
    A.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七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 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三  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 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 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回答:  
       (1)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图表:请回答: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中的数据看,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趋时更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步伐,但两国的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改革正是要借鉴和吸取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请回答: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是如何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关系的?他推行的政治改革与中国的政治改革有哪些根本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苏两国改革策略不同,其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加以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表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特色。他的墓碑用7 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     
    请回答:    
     (1)为什么设计者把赫鲁晓夫的墓碑设计为黑白两色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纳赫鲁晓夫改革正确与失误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七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   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   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   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但到 20世纪60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对上述材料看法正确的有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采用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②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③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改革的根源 
    ④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的是   
    [     ]
    A.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D.勃列口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阅读下列材料: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 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表格:     
    请回答:
    (1)上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经济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表说明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当时的工业相比,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请同答:     
    (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对提高人民生活效果不大,导致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张伟垣《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  (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五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