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四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文是发表在《时报》上的《新陈代谢》-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最早应该发生在   
    [     ]
    A.辛亥革命以后     
    B.新文化运动以后   
    C.五四运动以后    
    D.国民大革命以后
  •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有钱的资产阶级的特权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人   
    C.西方殖民者涌人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吸引力
  • 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四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信。            
    ——《上海档案》
    材料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近代化历程较早开始的原因。   
                                                                                                                                                                     
    (2)指出上海近代化历程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海近代化历程的认识。
                                                                                                                                                                     
  •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古代(图1)和民国时期(图2)的女绣花鞋
       
    图1                        图2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3)。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4)
       
    图3                         图4
    (1)依据材料一,提取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3)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的中山装”到多姿多彩的服饰的变化原因。     
                                                                                                                                                                     
    (4)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认识。
                                                                                                                                                                     
  • 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右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是
    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 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
    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 ④巾帽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四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图片:
       
    图1  长袍马褂         图2  西服与旗袍
               
              图3  20世纪          图4  20世纪70年代末到
                                             80年代的确良面料衣裳


    图5  20世纪90 年代后女性职业装
    (1)判断图1、2反映的时代。   
                                                                                                                                                                    
    (2)图1至图2时期服饰、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3)观察图3,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4)相对于图3,图4、5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 右面是民国时期新式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④
  •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A.
    B.  
    C.
    D.
  •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 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     ]
    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采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D.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