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民版高二历史同步课堂跟踪训练:专题三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以下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办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     ]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民主自由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 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胡适认为:“ 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地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地进化的。”这反映了当时在中国传播的思潮中的
    [     ]
    A.马克思主义
    B.实用主义
    C.基尔特社会主义
    D.无政府主义
◎ 2012年人民版高二历史同步课堂跟踪训练:专题三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五四时期是各种新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一个时期。在与其他各种思潮互相辩难和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请回答:
    (1)五四时期出现了哪些新思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进行了哪些论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四运动后 ,在中国思想界形成的巨大潮流是
    [     ]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较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是
    [     ]
    A.康有为、梁启超
    B.梁启超、朱执信
    C.朱执信、孙中山
    D.孙中山、胡适
◎ 2012年人民版高二历史同步课堂跟踪训练:专题三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在要不要
    [     ]
    A.多研究一些具体问题
    B.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C.谈论一些理想的主义
    D.用理想的主义根本问题解决
  •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这种“潮流”是指
    [     ]
    A.民族解放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民主和科学
    D.社会主义革命
  • 下列人物哪一位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元培
    D.毛泽东
  • 五四运动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情况不能表明
    [     ]
    A.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
    B.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
    C.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 下列组织属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立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②新潮社③平民演讲团④少年中国学会⑤“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在奉劝现在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材料2  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地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共产党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1、2中的引文各出自哪篇文章。其作者分别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根本分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