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 张居正改革(选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有关张居正改革,清初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你认为有利于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趋势     
    B.无地少地的贫民希望“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建立公平公正的平等社会     
    C.实施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巩固     
    D.有利于保护豪强地主利益
  • 下列对张居正边防新政的理解    
    ①“内修守备”是指训练军队和增修加固长城
    ②“外示羁縻”是指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     ]
    A.①不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
  • 张居正得以升任内阁首辅,“任法独断,操持一切”,直接原因是   
    [     ]
    A.《陈六事疏》受到皇帝重视   
    B.张居正考中进士具备为官资格   
    C.张居正是特殊人才   
    D.皇帝年幼
◎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 张居正改革(选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关于考成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考成”就是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②目的是提高行政办   事效率,保证新法畅通
    ③规定“以钱谷为考成” ④具体做法是由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张居正赋税改革中实行的“一条鞭法”,主要是把当时所收的几种税合为一体。其中主要包括  
    ①田赋②力役③杂税④人头税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主要原因是   
    [     ]
    A.明神宗的反对       
    B.改革收效甚微   
    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   
    D.张居正为官暴戾
◎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 张居正改革(选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
    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  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   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   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   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 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二,判断材料二中提到的“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是什么时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他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材料二  张居正还规定“以钱谷为考成”,把督责地方官   清理追缴豪强地主多年拖欠赋税,列为考核政绩的标准。凡 追缴不力的,要受到调离或撤职的惩处。经张居正伸张法纪, 严格约束,“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材料三  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   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四  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检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
    (1)从材料一、二中可看出,张居正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成一事,行之数年,自可不加赋而上用足。     
    ——张居正  
    材料二  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鳞《明书》  
    材料三  嘉靖以来,府州县学中某些混入的生员,不务实   学,为非作恶,在地方上形成一种势力。1575年张居正规定   “今后岁考,务须严加校阅。如有荒疏庸耄,不堪作养者,即   行黜退,不许姑息……童生丛择三场俱通者,始行入学,大府   不得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超过十五人,如地方乏才,即四五   名亦不为少”。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五   
    材料四  张居正曾指出“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   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1577年他提   出清丈全国田地,次年正式实行,试图使田地“皆就疆理,无   有隐奸。盖既不减额,亦不益赋,贫民不致独困,豪民不能并   兼”。         
    ——《张文忠公全集》附录“文忠公行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创设考成法的目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概括张居正改革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张居正有哪些认识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材料三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明宪宗处于明朝什么时期?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所述现象是什么措施的结果?这一措施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