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民版高一历史课时练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     ]
    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导致1921~1925年粮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 右图名为“集体农庄宣传画”,请结合该图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当时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集体农庄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集体农庄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集体农庄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2012年人民版高一历史课时练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新经济体制
  • 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
    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生产力水平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
  • 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 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
    ②苏联生产的新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
    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 2012年人民版高一历史课时练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界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忽视了民生
    [     ]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虽然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这是对二战后苏联哪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评价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推行“新经济体制”
  • 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
    A.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的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