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选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推动     
    C.各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 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的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这一历史现象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     ]
    A.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C.奴隶制国家的纷纷建立
    D.分封制走向崩溃
  • 观察下列两幅图:

    图一 春秋大国争霸国

    图二 战国兼并形势图
    请回答:
    (1)试分析图一所示形势图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的第一霸主是谁?为什么他能成为第一霸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说明图一和图二所示形势的根本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一、图二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作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詟于是劝谏太后。《战国策?赵策》记载了他们的对话: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触詟解释原因时说: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新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与西周比较有了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新变化的实质,说明其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齿耙



    锄  
    材料二  在春秋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就已经开始。先是齐国的管仲“相地而衰征”,改革赋税制度,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后来其他国家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各国通过调整政策、改革赋税制度,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稳定和巩固统治。    
     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同时,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请回答:   
    (1)从图片中提取影响当时我国社会转型的有价值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改革内容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选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     ]
    A.经济实力增强    
    B.军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 从地理位置分析,春秋时期秦国争霸中原的最大障碍    
    [      ]
    A.晋国  
    B.齐国  
    C.楚国  
    D.宋国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源是   
    [     ]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   
    C.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思想的出现   
    D.争霸战争的需要
  • 下列图片最能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的   
    [     ]
    A、

    B、

    C、

    D、
  • 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爱金。它不能透露出的信息     
    [     ]
    A.当时手工铸造业发达   
    B.商业贸易频繁   
    C.城市繁华   
    D.货币的使用不普遍
  • 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     ]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②①
◎ 高二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选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   征”,其导致的结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春秋时期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等政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土地兼并停止   
    B.土地私有走向合法化   
    C.突出了土地的征税标准   
    D.新兴地主阶级已掌握政权
  • 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     ]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分裂
  • 《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图二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用的牛形酒容器
    图三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春秋?公羊传》  
    材料三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   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女不闻乎?先   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   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四 管子(管仲)对曰:“相地而衰征(衰征:有等差   的征课),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请回答:   
    (1)简释材料一中“初税亩”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   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是谁?他对季康子的主张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释材料四中“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管仲、吴起像     

    管仲

    吴起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吴起实行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所以每井所出的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孟子》说“周人百亩而彻”。     
    材料二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帮助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而分等征赋。     
    材料三  公元前548年,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子木在整顿楚国军赋时,推行“量入修赋”的原则。具体做法是:登记全国土泽田地的具体情况,度量山林水泽的出产,分清丘陵高地,注明盐碱地,计算水淹地,划分小块耕地,并规划肥沃土地上的井田等,实际上是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及其产品种类和数量来确定赋税。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管仲的赋税制度与西周时期相比,有何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其赋税政策有何一致性?二者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