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民版高二历史同步课堂跟踪训练:专题一 《宋明理学》(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唐代儒学状况是
    [     ]
    A.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
    B.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C.韩愈提出了儒学的“道统”思想
    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 下列观点与二程理学观点不符的是
    [     ]
    A.心即理也
    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人伦者,天理也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 2012年人民版高二历史同步课堂跟踪训练:专题一 《宋明理学》(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 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 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 又问:“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 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上述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     ]
    A.存天理,去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     ]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D.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 2012年人民版高二历史同步课堂跟踪训练:专题一 《宋明理学》(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见下图)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颜之乐”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余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余,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 里精粗无不致,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也。 
    —— 《大学章句》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心之良知,是谓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圣人也;勉强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孝也。愚不孝者,虽具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在也。苟能致之,即与 圣人无异矣。 
    ——《大学问》
     (1)材料1主要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2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相比, 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