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能力测控题(选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后呈现出明显的两种不同情况,其原因是
    [     ]
    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思想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
  • 1895年,康有为联合18省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运动,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双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备皇帝顾问。这表明资产阶级
    ①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②希望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③改革内政、外交④拥护光绪帝与慈禧太后斗争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 “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     ]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C.变更国体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
    D.大兴民权的意向
◎ 高二历史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能力测控题(选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实践活动……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销路开道……中国近代变法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在实施变法之初,就已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并力图将其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
    材料二 1898年9月28日,阴霾笼罩下的北京玄武门外的菜市口,囚车押来了六位志士,在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后,刽子手操起屠刀……顿时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接受了西方哪些主要的“政治理念”?他们是否将这些 “政治理念”都“糅入变法的具体主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能告诉你哪些信息?历史这样告诉我们:“六位志士的鲜血并没有白流,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说一说“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觅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 (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 ‘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二历史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能力测控题(选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材料一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 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材料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材料三 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材料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为什么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令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
    材料二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革职。
    ——《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据材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悌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有哪些?据材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分析保国会夭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具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二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说明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