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二高效达标(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 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 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栗,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红,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0%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2)据材料二,宋朝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据你看,这些因素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3)材料三表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会引发哪些政治变化?
                                                                                                                                                                     
  •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   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英国发动的这场战争 
    ①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 ④是一场反封建的战争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二高效达标(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一位英国人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中英纺织品贸易矛盾   
    B.中英机器进口矛盾   
    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中英贸易入超激化矛盾
  •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上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
    A.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和不足   
    B.中外企业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C.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支持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913年到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5年至1920年,中国面粉出超量增加了近59倍。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份减少至40%。1922-1926年,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他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面粉厂属于轻工业,没有长效性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列强的压制程度   
    C.上海、天津作为重要工业城市受到的压制特别厉害   
    D.必须发展重工业,改组轻工业
  • 1912年初,《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指出:“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
    [     ]
    A.封建势力被消灭   
    B.外国经济势力的干扰消失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
    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 观察下图,从中能够直接得到的信息是 
    [     ]
    A.国民政府大力倡导公共机关一律使用国货
    B.一战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C.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动力   
    D.中国民族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并占据国际市场
◎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二高效达标(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的重点应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结果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没有发展,其最重要原因是
    [     ]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乏资金   
    B.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和外资企业的强烈压制   
    C.重工业因周期长、利润小,民族资本家不愿投资   
    D.清政府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
  •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 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  
    [     ]
    A.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国民政府的前十年(1927-1936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 假如你是一位建国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业,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③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企业内迁
    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期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每包三百斤的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同量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材料三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材料四  棉花价格提高……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如上海、南汇两县以及浦东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二”。如皋、通州、海门三县,“三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不仅原来的产棉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了,就是许多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
    ——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说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棉制品及棉花进出口的变化情况。
                                                                                                                                                                      
    (2)综合材料二、三、四,分别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