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高考布阵的第一部分试题
  • 图1 到图2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
    [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图1
      图2
    [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 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     ]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 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高考布阵的第二部分试题
  • 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
    A、水稻种子

    B、  铜壶

    C、青花瓷

    D、漆器
  •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 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下表为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高考布阵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     ]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