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八 中外历史任务评说基础测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上曰:“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 “以历年节省之储蓄,为濒岁涣解之恩膏。朕之益蠲(蠲免税赋)屡行,而无国计不足之虑,亦特此经筹之有素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材料一中,戴胄建议唐太宗采取什么措施?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能做到“无国计不足之虑”的原因。比较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和康熙帝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八 中外历史任务评说基础测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华盛顿和拿破仑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成就这两位伟人的时代背景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实分别概述这两位伟人的主要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八 中外历史任务评说基础测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两位东西方先哲为建设理想社会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何明显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里士多德

    孔子
    (2)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的核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在寻求救民救国途径的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甘地家族都虔诚地信奉‘毗湿奴’。在古遮拉特,无论是耆那教,还是毗湿奴信徒,都十分严厉地反对和排斥肉食。我从小就是在这种宗教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我非常孝顺我的父母。我知道,如果他们获悉我破戒吃肉,他们就会吓坏。”
    ——《甘地》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甘地戒绝肉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在古遮拉特文中,我也用过英文的“消极抵抗”这几个字来描述它。有一次我在欧洲人的一个集会上发觉“消极抵抗”这个词句的含义太狭隘了,我还发觉它被当做是弱者的武器,其特点是仇恨,最后还可以成为暴力。因此我不得不反对这些解释。……(后来)我把这个词改为“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从此便成为古遮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3)依据材料四,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前后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他们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抗战初期,存在许多这样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和技术不如日本,战必败。”……淞沪会战时,有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英关援助,苏联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由中日双方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敌我之间矛盾着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一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论持久战》
    材料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论十大关系》。以上6部作品选自《毛泽东选集》,分别阐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根据材料一回答抗战中存在哪些论调?这些论调会对抗战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材料二中的著作与毛泽东的三个理论对应归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