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1.4.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第一部分试题
  •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840~1876)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面的浮雕和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虎门销烟浮雕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     ]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 如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奋斗目标
    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
  •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
    A.李慈铭否定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一手资料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写道:“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
    [     ]
    A.按照国际法,可减少国际纠纷
    B.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
    C.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与中国无关
    D.颇具智慧,有利于化解纷争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1.4.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第二部分试题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人曾经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     ]
    A.占为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建立伪政府  
    D.划分势力范围
  •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懑的历史事件是
    [     ]
    A.火烧圆明园  
    B.清政府割让台湾
    C.八国联军侵华  
    D.国民党败退台湾
  •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清光绪二十一年应该是
    [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对华采取战争行动后,清驻英公使罗丰禄向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理询问联军行动的意图,索尔兹伯理答复说:“目前女王陛下政府丝毫无意采取任何步骤,影响北京现存政治局势。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恢复秩序及保障生命和财产。”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     ]
    A.恢复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B.镇压义和团运动
    C.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
    D.协同作战瓜分中国
  • 《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上天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1.4.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第三部分试题
  • 如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 “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桢富柄强,则以之诘奸,奸不处;以之治财,财不蠹;以之蒐器,器不窳;以之练士,士无虚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斯之谓折冲于尊俎。”(参阅:《圣武记》)材料作者认为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由国内政治所决定的
    B.外国侵略者的贪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的强大
    C.议和大臣的贪生怕死而造成的结果
    D.最高统治者无任何作战表现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意。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订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处。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