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单元的第一部分试题
  •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
  •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 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单元的第二部分试题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 ,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
    A.层层推荐
    B.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发明动力源于
    [     ]
    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受董仲舒影响,弘扬儒学需要
    C.推行文官制度,防范武将专权
    D.深受理学影响,强化君主专制
  • 从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制发展到行省制。这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地方权力日益扩大
    C.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D.中央机构逐渐民主化
◎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单元的第三部分试题
  • 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 “凡京奏,禁中 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 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 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     ]
    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
    材料三 《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者)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上从矣。
    材料五 《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1)概括材料一、三和四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三中统治者的做法的目的及实施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四表述的办法反映出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3分)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纳以上五则材料,指出几代统治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上,与其他四则材料不同的是哪则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做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 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