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能力训练卷(八)(必修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     ]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革
    D.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能力训练卷(八)(必修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请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瓷器出现的顺序

    ①定窑孩儿枕

    ②越窑青瓷

    ③粉彩瓷

    ④青花瓷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
    [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 《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
    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能力训练卷(八)(必修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D.商帮势力崛起
  • 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对商人实行的政策是
    [     ]
    A.休养生息
    B.限制商人
    C.禁止经商
    D.反腐倡廉
  •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图(a)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b)北宋东京城的布局

    图(c)《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2)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了‘微澜’”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