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戊戌变法 课时提能演练(选修1.2.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图是19 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     ]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
    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
    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
    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
  •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 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戊戌变法 课时提能演练(选修1.2.3)的第二部分试题
  •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 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戊戌变法 课时提能演练(选修1.2.3)的第三部分试题
  • “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     ]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
    [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 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这就是 
    [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 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985年,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轰动全国。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