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2单元的第一部分试题
  •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 的相应措施是
    [     ]
    A.没收官僚资本                
    B.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 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 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建国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这一改变的原因和条件是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国民经济的恢复 
    ③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④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
    [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抗美援朝”胜利
    C.“左”倾错误影响      
    D.三大改造完成
◎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2单元的第二部分试题
  •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     ]
    A.1950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79年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     ]
    A.1957年到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
    B.“文革”的“左”倾错误波及农业生产领域  
    C.1958年到l960年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政策后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
    [     ]
    A.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从国营企业转移到私营企业
    C.从重工业转移到轻工业
    D.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
◎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2单元的第三部分试题
  •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图1:农民在分配土地 图2: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图3: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     ]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问题
    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 建国后凭票供应生活必需品的票证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至90年代初取消。对这一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条件
    B.促进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D.反映了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分若干部分展示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下列四个部分按正确顺序排列应是
    ①改革开放 ②奋斗创业 ③世纪跨越 ④科学发展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 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特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机船矿路”路线的形成……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国际因素。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 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这一规定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