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十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监狱与文化艺术模拟提升的第一部分试题
  • 观察下图,对其反映的事件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其主要作用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C.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D.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能力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指定的决策是
    [     ]
    A.“科教兴国”
    B.“985工程”
    C.“星火”
    D.“两弹一星”
  •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全球。然而为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据此判断,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年代是
    [     ]
    A.1950年
    B.1960年
    C.1970年
    D.1980年
  • 2009年8月20日腾讯新闻频道发起“网友票选建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的活动,在60件大事中投票结果如下(局部),从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新中国外交成就得到网友们普遍关注
    B.网友们肯定“两弹一星”对反美反苏的作用
    C.网友们对科技、历史文化都饶有兴趣
    D.对开国元勋、拨乱反正网友们印象深刻
  • 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两弹一星”②“万能蒸汽机”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④有轨电车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     ]
    A.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B.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C.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星火计划”和“211工程”启动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十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监狱与文化艺术模拟提升的第二部分试题
  •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     ]
    A.食品流通领域
    B.空间技术领域
    C.农业科技领域
    D.文化教育领域
  •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 口号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造反有理②发展是硬道理③向科学进军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辅承认错误。”该谈话
    [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还具有历史档案的功能。下图是标题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系列邮票的一张,根据所学知识,此邮票应该发行于
    [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以来
  • 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使文艺界出现了八大“样板戏”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十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监狱与文化艺术模拟提升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文革”期间,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
    B.传统戏剧失去了观众群
    C.“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
    D.戏剧艺术得到了空前提高
  • 1959年文化部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盛况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
    A.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B.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 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
    [     ]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高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 历史不会自己发声,而语言则展示了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历史画面,因此,每一个时代语言都有其特色。以下各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②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上了大学感谢邓小平
    ③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
    ④我虽然不是一名头头,但“红卫兵”这个名称是我发明的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 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六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四川省绵竹县遵道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落成。该学校的落成体现的教育方针是
    [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马寅初表示:“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文革”中,剧作家吴祖光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