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 下列历史事件,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     ]
    A.盘庚迁都    
    B.牧野之战    
    C.晋楚争霸    
    D.商鞅变法
  •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①武王伐纣 ②国人暴动 ③盘庚迁都 ④西周建立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②    
    D.②③①④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因素是
    [     ]
    A.诸侯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内侵
  • 秀美的成都平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创造了独特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下列文物属于这一文化的是
    [     ]
    A、
    B、
    C、
    D、
  • 下列对夏、商、西周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①是我国奴隶制建立、发展和繁荣时期  
    ②有许多科技成就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③青铜艺术在这一时期十分兴盛  
    ④这一时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制国家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有一个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这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国家是
    [     ]
    A.齐国    
    B.晋国    
    C.秦国    
    D.楚国
  • 公元前7世纪后期,在城濮交战的双方是
    [     ]
    A.秦楚    
    B.晋楚    
    C.秦晋    
    D.吴越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诸侯争霸的影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 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书名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名称。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长平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桂陵之战  ④马陵之战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
  • 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     ]
    A.牛耕    
    B.灌溉    
    C.施肥    
    D.选种
  •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牛耕得到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 下列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
    A.他在一次战斗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种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 唐朝诗人杜牧有首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中的“清明”是24个节气之一。我国测定一年有24个节气是在
    [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商朝
  • 据传媒报道,韩国拟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消息传来,立即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你知道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吗?    
    [     ]
    A.屈原    
    B.孔子    
    C.诸葛亮    
    D.李冰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
    [     ]
    A.殷墟              
    B.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C.西安半坡          
    D.秦始皇陵
  • 儒、道、法三家分别提出“仁政”、“无为而治”、“法治”的政治观点,这些观点
    [     ]
    A.都不正确                
    B.只有“仁政”观点是正确的  
    C.只有“法治”是正确的    
    D.都有合理的因素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孙膑
  •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C.社会的大变革      
    D.各国国君纷纷招贤纳士
  • 下列成语典故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的是
    ①道路以目  ②烽火戏诸侯  ③退避三舍  ④围魏救赵  ⑤纸上谈兵
    [     ]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 以下是小明同学对《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     ]
    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哪位人物有关?他主持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写出另外两项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后你认为这个人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图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哪个思想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在当时战国的社会条件下,谁的思想更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的思想在今天社会里还有可借鉴之处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都江堰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的唯一世界古代水利工程。该工程利用自然地势截流、分洪、排沙和自流灌溉,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工程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
    (2)一般分水工程通过修筑堤坝分流就行了,可都江堰却在B处进行再次分流,请你说说B工程设施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一美誉与都江堰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哪些反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